>>> 2003年第8期

无孔不入的蛔虫

作者:李增烈




  蛔虫是人体内最大的寄生虫,样子很象蚯蚓,头是尖的,长的如筷子,故又名蚓蛔线虫。
  蛔虫雌雄交配后,雌虫日产卵20万枚,这些受精卵耐干燥和寒冷,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潮湿的土壤里可以存活2~5年。一般消毒剂对它们无效,因此危害的时间较长,但当持续到55℃,并加温15分钟,它们就可死去。
  虫卵如果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就会被孵化,幼虫脱壳而出,就开始它“流窜作案”的一生。
  
  到处“闯荡”的幼虫
  
  蛔虫的幼虫并不甘心呆在人体的小肠中,为了发育为成虫,它们要外出“闯荡”,“经风雨见世面”。
  出发的第一站就是钻入肠粘膜的血管,顺流而上到达肝脏,闯过肝脏的拦阻,随血流经心脏转入肺和气管,再向上爬至咽部,再次路过食管,接着再到小肠。在这两个月的流浪中,幼虫要经历3次蜕皮,靠汲取肠内营养液发育成有生殖力的成虫。
  幼虫在人体漫游中,不但破坏组织,而且分泌毒素,病人可出现咳嗽、气急、气短、哮喘、紫绀甚至喀血,严重时还会发烧,易被误诊为气管炎、上感、肺炎等。
  
  “劣迹斑斑”的成虫
  
  人的小肠对成虫来说,不仅温度适宜,酸碱度适中,而且肠内营养丰富,对其发育所需营养来说,可以说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寄生有蛔虫的人,因此会出现营养不良。
  蛔虫产生的毒素会使人出现烦躁、磨牙、皮肤瘙痒等症状,甚至会出现风疹块。对于儿童、老人或体弱多病者,这些症状就更加明显。
  蛔虫爱抱成团,如果大量蛔虫在小肠内抱团,就会造成肠梗阻——病人腹部绞痛、胀气、呕吐,甚至口吐蛔虫。
  蛔虫喜碱怕酸,最爱钻洞,简直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如果钻到总胆管内,病人会剧痛难忍、大汗淋漓。当蛔虫退出时,疼痛可突然消失,这就是所谓的“胆绞痛”。
  蛔虫堵塞胆管太长,胆汁流受阻,病人可出现黄瘦、高烧,这就是胆管炎,是蛔虫所带的细菌进入胆管的缘故。
  蛔虫钻入胆囊内就成为胆结石的核心。钻到肝脏,引起肝脓肿,病人高烧,肝痛。窜到肺,可以阻塞肺动脉,病人气急、紫绀。钻进胸腔可引起胸膜炎。钻到胰腺,可引起急性胰腺炎。阑尾也是蛔虫爱钻的一个洞。
  少见的还可钻入腹腔内、尿道内、阴道内,甚至从耳朵、鼻孔里钻出来,使人恐惧不己!
  
  防治蛔虫有道
  
  蛔虫虽然可恶至极,但蛔虫病却是一种完全可治愈和预防的疾病。
  目前治疗蛔虫症的药物,属非处方药,一般到药房都可买到,和过去的一些老药不同,不需禁油腻食物,一般安全。
  常用的药物有:(1)丙硫咪唑(肠虫清)400毫克,顿服;(2)甲苯咪唑(甲苯达唑, 安乐士)200毫克,顿服。这些药物都是最常用的驱虫药,也可用来驱除蛲虫、钩虫、绦虫等,但用量用法稍有不同,宜遵医嘱。
  对未感染过蛔虫或已驱虫的人来说,预防更为重要。首先要彻底治疗蛔虫感染者,以绝其后。因为儿童中蛔虫感染率很高,所以在幼托机构及中小学,应该定期普查普治。同时教孩子养成食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的卫生习惯。
  蛔虫卵是从口入,所以一定要讲究饮食卫生,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得干净。
  消灭苍蝇,管好粪便,在农村尤为重要。最近调查发现,城市绿地上也有蛔虫卵的污染,所以人们在散步、休闲时也不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