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9期

性骚扰发生后

作者:袁浩龙




  小琴天生丽质,身材又出众,是那种让人一见就喜欢的女孩子。这不,为了准备学校的一个大型文艺晚会的节目,她每天下午下课后都要到舞蹈室去排练到很晚。小琴从小就是个好孩子,虽然节目排得挺辛苦,她也从无怨言。不过最近她对排练的情绪却不是很高,甚至有点害怕……
  令小琴惴惴不安的正是舞蹈室那热情得有点过分的辅导老师。老师姓黄,四十岁不到,属于受女孩子喜欢的那种气质型的男人。他生性幽默风趣,排练的时候常常说一些无伤大雅的“荤段子”,逗得女生们满脸通红。
  大概因为小琴是整个节目的主角吧,黄老师对她格外关心,辅导的时候常问起她的一些生活小事,比如平时喜欢做什么、喜欢吃什么、有没有男朋友等,甚至有一次还问到小琴喜欢什么样的内衣……小琴有时候虽然觉得老师的关怀过于“无微不至”了,有些尴尬,但心里却也没有多想。
  又一天辛苦的排练结束了,时钟已经指向了夜里十一点。一起排练的同学陆陆续续的离开了,舞蹈室里只剩下主角小琴和黄老师还在讨论着动作。初秋的夜晚静谧而凉爽,月光透过窗户淡淡的撒在两人脸上……
  小琴忽然觉得黄老师的眼光直勾勾的盯着自己,于是有点手脚无措的说:“黄、黄老师,我先回去了。”黄老师却突然紧紧的搂住小琴的腰说:“小琴,你知道吗,我太喜欢你了,从第一次看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你了”,一边说一边在小琴脸上亲吻起来。小琴无力地挣扎着:“老师,不要这样,再不放开我就喊了……”
  就在小琴快要失去抵抗的力量时,门外及时地传来了一阵脚步声,黄老师只好悻悻地松了手。小琴头也不回地跑回宿舍,扑在床上哭了起来。尽管室友一再追问,小琴却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她天真地想,这几天老师心情一直不太好,也许是一时冲动才做出这样荒唐的举止吧。
  第二天,小琴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继续来到舞蹈室参加排练,而黄老师也装着不记得这回事一样面不改色。小琴在不安中度过了难熬的一天。这一天,排练一结束小琴就飞快的逃回了宿舍。
  但也许正是小琴的忍气吞声助长了黄老师的嚣张气焰。没过几天,他又开始频频地把小琴单独留下来排练。开始是说些不三不四的黄色笑话,接着就又开始动手动脚。每当小琴叫他不要这样的时候,他总是笑嘻嘻地说些“小琴,我知道其实你也喜欢我的”之类的话。慢慢地,黄老师越来越胆大了,他不但在单独辅导的时候得寸进尺的对小琴动手动脚,即使是大家一起排练时,他也常常借着辅导的名义在小琴身上摩擦。
  小琴想不通一贯温文尔雅、工作兢兢业业受人尊重的老师,怎么会作出这样下流的事。一想到排练,她的心里就一阵阵的害怕。可是不去又不行,再过几天晚会就要开始了,离了她这个节目就黄了。不仅如此,她还开始害怕身边的男生——她总觉得他们对她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那样暧昧,那样居心叵测。
  活泼可爱的小琴逐渐变得沉默了,如一朵鲜花在风中谢落。每当朋友们无拘无束的嬉笑追逐的时候,一脸抑郁的小琴却总是呆呆地望着天空,目光飘忽而迷离……
  
  点评:
  “性骚扰恐怖症”是指在性骚扰事件发生以后,由于受害者对曾经历的骚扰场景记忆尤深,在心理上泛化为对男性言行的深恶痛绝,从而对并不存在的“性骚扰”言行产生莫名惊恐的一组病态反应和病态心理。其表现为明显的植物神经异常症状,如心慌、哆嗦、出汗、头晕甚至昏迷等。许多女性在发病时并未遭受“性骚扰”,比如小琴后来对男同学产生恐惧时。导致其恐惧的直接原因是她的内心畸变。也就是说,即使患者已经摆脱“性骚扰”的危害,也无法摆脱对于此类丑恶现象的强烈恐惧。这种病态的恐惧往往体现为剧烈、极端的形式,采用常规的劝慰、短时间的调适以及自我的克制都起不了根本性的治疗作用。这种恐惧还能诱发患者的狂躁、抑郁、强迫等心理疾患。事实上,由于“性骚扰恐怖症”而最终导致精神病的例子屡见不鲜。
  被骚扰者的性格差异决定了她们的应对方式,也决定了她们罹患“性骚扰恐怖症”的几率大小。性格泼辣的女性在遭遇“性骚扰”时,立即予以严正斥责和坚决的抵抗,往往会使得骚扰者知难而退,“恐怖症”也就无从谈起;有的受害者很快以告发、逃避、倾诉、调换环境等方式及时加以宣泄或调适,一般也不会罹患此症;只有那些性格内向、偏执、胆小怕事、过于神经质、心事难以及时化解者才有可能让此病缠身。因此,在遭到性骚扰之后,采取合理的心理调适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坦然面对法 此法并非是指在面临“性骚扰”时逆来顺受,而是指在事后坦然、客观地确认自己的遭遇,不回避,不夸大,不自乱阵脚。只有在自身情绪镇定的情况下,方能从容地寻求应对之法,同时也能有效地避免无济于事的恐惧。已产生恐惧症状的受害者也可凭借于此,尽量减轻或消除恐惧。
  情绪记录对照法 首先把每一天中的恐惧情绪记录下来,并对可能遭受的“性骚扰”进行预言。每天结束之时,与真实情况加以对照。发现“性骚扰”并未出现,自己并不处在“性骚扰”的威胁之下,糟糕的情绪并无必要,情绪自然好转。长期坚持此法,情绪就会得到有效调适。
  谈话法 即把自己的痛苦遭遇、内心忧虑倾诉出来,以获得正常的排解。必须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因暴露隐私而造成其它后果,可以选择可靠的亲朋好友或心理医生。临床实践表明,谈话法对于祛除患者不必要的恐惧具有极好的效果。
  回避法 最简单的方法是改变环境,以排除遭受“性骚扰”的可能性,排除染上“性骚扰恐怖症”的可能性。比如尽可能不与异性单独相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