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1期
为了听见耳边风——重谈中耳炎的危害与防治
作者:张学渊
罗嗦这么多,其实只想提醒你,平常要多关照关照耳朵,毕竟它是我们人体联系外界声音的“门户”!
最近,小李左耳流脓的毛病又发作了,每次发作,左耳不但要流脓,而且听力也下降,苦恼不已之后,才下决心到医院诊治。
小李的耳疾是中耳炎的一种。中耳炎常见的有化脓性和分泌性两大类,两者都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该病好发于儿童。儿童在出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传染病时,中耳可以发生急性化脓性炎症。鼓膜外伤穿孔后,细菌也可经外耳道途径侵入中耳而发生。此外,婴幼儿如哺乳位置不当,平卧吮奶,乳汁或呕吐物可经咽鼓管流入中耳而发生炎症。
该病主要表现为发烧、耳痛、耳流脓以及听力减退,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婴幼儿不能陈述病情,常表现为发热、哭闹不安、抓耳摇头,甚至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防治要点:
·防婴幼儿发生中耳炎,要掌握好喂奶的技巧。
·一旦确诊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应及早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直至症状消退后5~7日停药,务求彻底治愈。不可在症状消退后立即停药,以免变成慢性中耳炎。
·如果持续发烧及耳痛,可能需要请耳科医生切开鼓膜,排出中耳积脓。
·耳部可用红外线、超短波等进行理疗,有助于消炎止痛。
·可适当应用滴鼻药物治疗,如呋麻合剂等。
·局部用药时要遵守医嘱,不可乱用药物。
·要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慢性疾病,如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
·如鼓膜出现穿孔,中耳炎痊愈后穿孔有可能自行愈合,应随时请耳科医生观察鼓膜情况。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这是最常见的中耳炎性疾病,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而迁延所致。鼻、咽部存在慢性病灶,也是导致该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急性炎症6~8周后,如果中耳炎症仍然存在,一般统称为慢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在临床上以耳内反复流脓、鼓膜穿孔、以及听力减退为主要特点,有部分中耳炎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该病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
单纯型 最常见,耳流脓多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后,为间歇性发作,间歇期可达数月甚至数年。脓液量多少不等,一般不臭,上呼吸道感染时,脓量增多。
骨疡型 又称坏死型或肉芽型。组织破坏较广泛,特点是耳流脓多为持续性,脓性分泌物间有血丝。
胆脂瘤型 因像肿瘤一样组织被严重破坏而得名,并非真的肿瘤。该型脓量少而稠,且有臭味,听力下降明显,病变甚至可能侵入颅内而引起严重后果。
防治要点:
·应请耳鼻咽喉科医生详细检查,确定中耳炎的类型。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
·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等,如0.25%氯霉素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局部用药时,用药前要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先用3%双氧水清洗,后用棉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脓量多时用水剂,量少时可用硼酸酒精。
·滴耳法:病人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4滴。然后用手指轻按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流入中耳。数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注意滴耳药液应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
·鼓膜穿孔影响听力,可在耳朵不流脓后2个月左右,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
·骨疡型中耳炎,引流通畅者,以耳部滴药治疗为主,但应注意定期复查。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应施行乳突手术。
·胆脂瘤型中耳炎应及早施行手术,彻底清除病变,预防并发症。
分泌性中耳炎
又称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可因急性期未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或反复发作、迁延而致。本病冬春季多发,儿童较成人多见,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咽鼓管阻塞是本病的基本原因,病人常表现为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等,常发生于感冒后;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儿童发病者常因表述不清而延误诊治,会表现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
防治要点:
·以预防为主,加强身体锻炼,减少感冒。
·治疗原则为改善中耳通气,清除中耳积液及病因治疗。
·使咽鼓管通气,可以用呋麻液等点鼻、咽鼓管吹张、理疗等治疗。日常生活中可用咀嚼口香糖、频繁做打哈欠动作等促进咽鼓管通气。
·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肥大者,行腺样体切除术;下鼻甲后端肥大者,行下鼻甲手术。
·对成年病人,及伴有头痛、鼻出血、颈部包块者,应尽快就诊,以排除鼻咽癌的可能。
·急性期可选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口服地塞米松或强的松作短期治疗。
·清除中耳积液,可由耳鼻咽喉科医生视病情分别行鼓膜穿刺、鼓膜切开或鼓膜置管术。
考验太太听力
我怀疑太太耳朵渐聋,决定考验一下她的听力。一天,我轻手轻脚地走到她身后十米的地方。
“太太,”我说,“你听得见我说话吗?”
她没有反应。于是我前移,离她身后约六米的地方。
“太太,”我重复说,“你听得见我说话吗?"
她依然没有搭腔。 我再上前,离她距三米的地方问:“现在你能听见我说话吗?”
“能听见,亲爱的”她回答道,“我已经是第三次回答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