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期

2003全球5大疾病大盘点

作者:赵 黑




  高血压、糖尿病、乙肝、宫颈癌、前列腺疾患是困扰人类健康、影响大众生活质量的5大疾病。在过去的一年,这5大疾病有哪些新变化?人类在与之作斗争的过程中又取得了那些新进展?本刊从大众普遍关注、贴近生活的角度对这5大疾病进行盘点。请看——
  
  高血压篇
  
  2003年5月中旬及6月初,美国和欧洲分别发布了各自最新的高血压防治指南:JNC7和《2003年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在JNC7中,把血压的正常值定为<120/80毫米汞柱,而不同于我国的<140/90毫米汞柱。并把120~139/80~89毫米汞柱的血压范围定义为高血压前期。
  我国专家结合中国国情,更加倾向于把120/80毫米汞柱的血压值看作中国人正常血压的高限,而不作为高血压看待。
  
  ◆四组数字
  1.全球高血压患者约6亿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经超过1亿,并以每年300万的人数递增,约每10年增加25%。其中,成年人的高血压发病率高达12%,且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
  2.北京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仅次于黑龙江大庆地区而居全国第二位,有200多万高血压患者。据统计,北京市35岁以上的人群中,约1/4患有高血压。不过,大庆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竟然是北京地区的两倍。
  3.在上海,每年死亡的人中,约有三分之一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据估计,上海的高血压患者超过120万。
  4.深圳的高血压患者达70万,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七大防治新发现
  1.噪音环境可导致高血压
  德国科学家研究证实,长期居住在噪音较大的环境下的人易患高血压。不过相关研究并没有发现噪音环境与血脂异常及偏头痛等病症之间有明显关联。
  2.每周少量运动可缓解高血压
  日本国家健康与营养研究院进行的一个测试表明,每周只需进行60到90分钟的运动,就可以十分有效地缓解高血压。
  3.妇女少量饮酒可预防高血压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每周少量饮酒的妇女比滴酒不沾的妇女高血压发病率要低15%。进行这项研究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拉维·泰德哈尼博士同时警告妇女不要过量饮酒,否则高血压的发病率反而会增加。
  4.胖人为何易患高血压
  德国杜赛尔多夫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家们分离出脂肪细胞分泌的所有分子,发现这些分泌物使肾上腺的醛固酮产量增加了7倍。虽然现在还没有弄清楚究竟是脂肪细胞分泌的哪种分子导致了这一现象,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对研究高血压的新疗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离心技术治疗高血压
  俄罗斯萨马拉国立医科大学医生利用检查航天员前庭功能的离心机,在俄罗斯率先成立了重力疗法实验室,并已在俄罗斯获得专利。这种离心机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向心力使病人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分层,从而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10多种病症产生了疗效。
  6.打鼾的年轻人易患高血压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打鼾的人,尤其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可能面临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这是由于打鼾的人通常有睡眠呼吸紊乱,每晚会出现多次呼吸暂停,然后会喷鼻息和喘息。以上症状易致心血管系统的劳损,引起血压增高。研究人员通过对近2000人的长期观察发现,打鼾的人比不打鼾的人出现高血压的危险高1.5倍。
  7.食用芝麻油可降低高血压发病率
  据印度的研究显示,长期食用芝麻油能显著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并减少高血压患者为了降低血压所必须服用的药物数量。该结论是在对平均年龄为52岁的328名高血压患者进行试验后得出的。
  
  糖尿病篇
  
  2003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对我国糖尿病防治具有权威意义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于当日公布。新指南中,我国糖尿病诊断标准被确定为: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或者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糖尿病的分型也由过去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及非胰岛素依赖型,变为以阿拉伯数字表示的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六组数字
  1.目前世界上约有1.25亿糖尿病患者。
  2.全国现有糖尿病人数约为4000万,还有3000万糖尿病前期即糖耐量异常(IGT)患者,这两个数据均仅次于印度列世界第2位。
  3.北京患糖尿病人群已达120万,患病率已接近10%。也就是说,10个北京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并且这些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4.20个南京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发病人群以三四十岁的年轻人为主。
  5.广东省目前20~74岁糖尿病人口257万,糖耐量低减者370万。虽然在糖尿病患者中50~60年龄组占五成,但处于糖尿病前期青年将以2倍于目前的速度加入患者行列,低龄化趋势严重,且儿童患者增多。大部分患者患病七八年发展至合并症时才发现。
  6.香港目前约有70万人患有糖尿病,这一数字还将持续上升,并趋向年轻化。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5年香港糖尿病患者将达120万人。
  
  ◆十大防治新发现
  1.体重正常的老年人仍有患糖尿病危险
  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正常体重的老年人,如果有大量的腹部内脂肪和肌肉间脂肪,仍然有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
  2.食物中维生素E可预防2型糖尿病
  美国一项新的研究显示,来源于食物中的维生素E可能对糖尿病有预防作用,但额外补充的维生素E却不能提供更多的保护。
  3.适度饮酒可降低患2型糖尿病危险
  日本一项新研究显示:女性一天饮酒一杯,男性一天二杯,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危险。
  4.多食坚果和花生酱可降低妇女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
  美国哈佛大学最近完成的一项大规模前瞻性研究显示,多食花生酱和坚果的妇女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显著降低。研究人员说,坚果中富含不饱和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而这些营养物质均有助于改善糖和胰岛素的体内平衡。
  5.快走可预防糖尿病
  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每天快走半小时能够大大降低患糖尿病的危险,无论这个人的体重是否过重。
  6.南瓜不具降糖作用
  针对民间 “吃南瓜降血糖”的说法,湖南中南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徐焱成说,经过研究发现,半公斤南瓜大约可产生100千卡热量,相当于1千克冬瓜所产生的热量,与丝瓜、西瓜的热量相当,会影响人体糖代谢,导致血糖升高。
  7.足背动脉搭桥可治疗糖尿病足
  美国哈佛医学院等进行的研究表明,足背动脉重建治疗缺血糖尿病足远期效果较好,应首选大隐静脉作为移植物。那种认为糖尿病足缺血患者由于存在小血管闭塞而只能行截肢的观点是错误的,足背动脉转流可常规用于糖尿病足缺血患者。
  8.新方法减少糖尿病足部溃疡复发
  糖尿病足部溃疡治疗的关键问题是减少溃疡的复发。如果伤口经久不愈,病人将有部分或全足切除的危险。一项研究显示,采用跟腱延长术能有效降低糖尿病足部溃疡复发率。
  9.糖尿病患者的卒中以缺血性为主
  法国研究人员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编者注:即一般所说的中风)的类型、临床特点均与非糖尿病患者不同,而且预后较差。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缺血性卒中,而较少发生出血性卒中。
  10.治疗2型糖尿病:瑞格列奈优于那格列奈
  在美国临床内分泌学会第12届年会上,二项随机研究结果表明,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那格列奈好;无论单独应用或与二甲双胍合用,瑞格列奈的降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的效果均比那格列奈满意。
  
  乙肝篇
  
  安徽芜湖的一名大学毕业生,在2003年的公务员招考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随后却因为在体检中查出感染“乙肝”病毒而被拒绝录用。在多方交涉无果的情况下,他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状告芜湖人事局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全国首例因“乙肝歧视”引发的诉讼案。
  这个案子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关注。然而对我们来说,案子的结局并不是最重要的——也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乙肝患者?
  
  ◆四组数字
  1.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为3.5亿人,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
  2.我国约有1.3亿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发病人数达3000万。
  3.全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中1/4的患者很可能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尤为严重的是,每年有四成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通过母婴垂直传播,使80多万新生儿受到感染。
  4.广东省是我国乙肝“重灾区”,平均每6人中就有1例乙肝病毒携带者。
  
  ◆六大防治新进展
  1.可抗乙肝的西红柿培育成功
  从中国农科院传出的消息称,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项目“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乙型肝炎口服疫苗”科研课题小组,成功地培育出抗乙肝西红柿,可用于药物生产。该课题主持人刘德虎研究员称,这种西红柿可广泛应用于口服疫苗、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等领域,开发应用前景极为乐观。
  2.胡萝卜乙肝疫苗将在3年内问世
  继美国、英国的马铃薯与香蕉乙型肝炎疫苗问世后,德国科学家也已通过转基因方式,培育出含有乙型肝炎疫苗的胡萝卜。科学家指出,这种胡萝卜目前已进入临床前试验阶段,预计将在3年内正式问世。
  3.德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抗乙肝药物
  德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抗乙肝药物,能通过遏止乙肝病毒生成并阻断其扩散来达到治疗目的。该研究已在老鼠动物实验中取得成功,接下来需要进一步的人体临床试验来验证其疗效。
  4.韩国科学家发现乙肝癌变原因
  韩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由乙肝病毒生成的蛋白质,是导致乙肝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癌变的原因。该课题负责人韩国东国大学教授金铁虎说:正是这种蛋白质抑制了能够抗癌的p53蛋白质的活动,从而导致乙肝癌变。
  5.我国治疗性乙肝疫苗问世
  我国首支治疗性乙肝疫苗已经研制成功并即将投入临床实验。治疗性乙肝疫苗主要有3种,即蛋白疫苗、DNA疫苗及多肽疫苗。蛋白型治疗性乙肝疫苗已经获得成功,该疫苗是将原来预防性疫苗的浓度增加6倍,同时改变佐剂研发而成。今后将采用该治疗性疫苗与抗病毒相结合的方法治疗乙肝,此举将大大提高乙肝的治愈率。
  6.拉米夫定对乙肝的疗效获得公认
  2003年,拉米夫定在治疗乙肝方面的较好效果已经获得了临床应用专家们的公认。这是一种抑制病毒DNA合成的药物,其机理是抑制乙肝病毒编码的聚合链,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拉米夫定具有适用人群广泛、副作用少、口服方便的优点,据专家介绍,其治疗乙肝一年的病毒学有效率达90%以上,长期使用可使大部分病人实现持久的血清转换。
  另外,已有不少临床研究证实,慢性乙肝病人采用拉米夫定治疗1年,可观察到组织学的改善。美国马萨诸塞总医院胃肠病科报告,3年疗程的拉米夫定对大部分慢性乙肝病人有效,可以减轻肝组织炎症坏死,并改善肝纤维化。
  
  宫颈癌篇
  
  2003年9月5日,香港著名艺人梅艳芳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坦承自己已经身患宫颈癌。此后,全国各地的妇科门诊量出现了一个惊人的高峰。其中大部分妇女都是在获悉梅艳芳的病情之后特意到医院做健康检查的。面对生命敲响的警钟,人们这才想到要去检查自己的健康状况。为什么不早点去检查呢?
  实际上,宫颈癌虽然在此前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但遭到侵袭的人群却早已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一不留神,宫颈癌就会“悄悄的蒙上你的眼睛”。
  
  ◆五组数字
  1.全世界每年约有20万妇女死于宫颈癌,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而居女性肿瘤发病的第二位。我国每年约有5.3万女性死于宫颈癌,占总癌症死亡率的第四位,居女性癌症死亡率的第2位。
  2.全世界每年新发生的宫颈癌患者约45万人。其中,我国每年新发病例13.5万,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3.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性伴侣数10个以上者在宫颈癌新发病例中占36%,说明多个性伴侣与宫颈癌有明显的相关性。
  4.北京市宫颈癌防治协作组报告显示,20岁以前结婚组的宫颈癌患病率比21~25岁组高3倍,比26岁以后组高7倍。同时宫颈癌的发生率随产次增加而递增,生育7胎以上的妇女比仅生育1~2胎者高10倍以上。
  5.宫颈癌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十多年前,宫颈癌原发病高峰是45~55岁,现为35~45岁,甚至20多岁的宫颈癌患者也大有人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