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期
烧心反酸治疗有三
作者:李增烈
“两军”对垒
先看看“两军”交战“地图”吧:
食管下端与胃相连,连接处有一个狭窄地带,称为贲门。它犹如一扇门,正常情况下,遇到食管下来的食团、饮水,会自动开启,让其通过进入胃内,然后立即关闭;胃内的东西则妄想逆流而上窜到食管。
再看看“两军”的情况:
以胃为基地的反流“部队”,主要成员有:(1)胃酸。浓度0.1%,在健康胃内安分守己无破坏性。一旦跨过贲门进入食管,特别是有破损的食管,则会有极强的腐蚀性。(2)胃蛋白酶。常仗胃酸之势消化某些蛋白质,在胃内还算老实,一旦进入食管,就不认食管粘膜蛋白质是“自己人”了,照样消化砍杀!(3)偶有从十二指肠窜到胃内的胆汁、胰液。这些“小帮凶”使完整的食管粘膜千疮百孔,易于渗透,强化了胃酸、胃蛋白酶对食管的破坏作用。
以食管为阵地的抗反流方,也自有三道防线:(1)要道上的“碉堡”——贲门。(2)即便敌方通过要道,食管自身也有清除作用,它自上而下的蠕动,就像保安队一样,把闯入的“坏人”推回老巢——胃内;加上从上而下有冲洗作用的口腔唾液,使“敌人”更是无法立足。(3)完整的食管粘膜可起屏障作用,包括分泌正常的粘液、碳酸氢根离子、细胞,如同鱼鳞一样层层覆盖。
刚好“三比三”!
反流方与抗反流方时时刻刻在“交战”着。如果受某些原因影响,抗反流方的三道防线被破坏,特别是第一道防线被削弱或被破坏时,反流方就可长驱直入,逆行而上。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胃—食管反流”,其结果就会发生反流性食管炎。
请求“外援”
当抗反流方告急,出现烧心反酸时,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应想到对策,即进行药物“援助”:
1.加固“碉堡”——胃肠促动力剂的应用
促动力药有加强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使贲门收放自如,及加强食管收缩强度的作用,可缩短胃酸与食管接触时间,加快胃排空,使胃酸从正道下行。这类药物有:
(1)西沙必利。治疗反流效果甚优,可使症状消失和食管炎症治愈。每次5~10毫克,每日3~4次。可能有腹泻、腹鸣的副作用,年老心脏功能不全的病人慎用。
(2)多潘利酮。其疗效稍弱于前者,常用剂量10毫克,每日3~4次。
(3)甲氧氯普胺。常用量为5~10毫克,每日3次。副作用有便秘、腹泻,剂量大时偶可出现抽搐、斜视。本药与甲氰脒胍合用时,应间隔1小时以上。
促动力药均应在饭前15~30分钟服,用药时间应该长一些,不要症状好转后便立即停药。
2.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中和胃酸与抑酸药的应用
用药物与已生成的胃酸中和,胃酸就会降低破坏作用了。可惜此类药物作用短暂,需经常服药。常用的有:
(1)氢氧化铝(或镁)凝胶。每次10毫升,每日3次,餐前半小时和睡前服用。不良作用为便秘。
(2)铝镁合剂。不仅作用比前者强1倍,起效快4倍,而且不良反应少。
从根本上抑制酸的生成,叫抑酸剂。这类药物及用法有:
(1)甲氰脒胍400毫克,每日2次;雷尼替丁150毫克,每日2次;法莫替丁20毫克,每日2次。这类药属H2受体拮抗剂,抑酸作用并不完全,停药后胃酸的分泌会很快恢复。
(2)以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为代表的质子泵抑制剂类药,能从根本上抑制胃酸生成,迅速缓解反酸、烧心、胸痛等症状,疗效优于H2受体拮抗剂。少见的副作用有腹胀、腹泻、口干、白细胞下降、转氨酶升高等,停药后多可恢复。停药3天后,98%的制造胃酸能力即可恢复,即使在服药期间,余下的酸度也足够消化与杀灭细菌。
3.修复“城池”——粘膜保护剂的应用
迅速修复被反流物损伤的食管粘膜,也很重要。此类保护剂对正常的食管粘膜有屏障、保护作用,对已有损害的食管粘膜,则有促进修复作用。常用的有:
(1)硫糖铝。常用剂量片剂1克,每日3~4次,宜嚼碎后服用,国内已有袋装混凝剂,疗效更好。
(2)胶体次枸橼酸铋。有类似作用,但服用不宜连续超过1个月。
(3)思密达,系双八面礞脱石,很像威化饼干,对食管粘膜有很强的覆盖能力和止血作用,恢复上皮组织和粘液层的韧性。每日3~4次,每次3克,应注意便秘的副作用。
小知识
烧心反酸用药二原则
(1)先用强力抑酸剂(质子泵抑制剂),如果效果不好,可加用促动力剂或粘膜保护剂。
(2)先用促动力剂,必要时加用粘膜保护剂,无效时再换用质子泵抑制剂。
选用方案要根据患者症状轻重、过去用药情况及经济条件而定。需要强调的是,不论用哪种方案,治好后极易复发,所以要“坚持抗战”,即维持治疗至少在3个月或更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