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6期
分离让孩子焦虑
作者:冯正直
从入托的第一天起,送家佳上幼儿园就成了妈妈最“艰巨”的任务。起床后家佳就磨磨蹭蹭不愿穿衣服出门,等到了幼儿园门口,她哭得死去活来,就是不肯进去,也不让妈妈走。好不容易把家佳留在幼儿园里,她却不肯说话,不和别的小朋友玩,不吃饭也不睡觉。到了下午,她就站在窗户边上,眼巴巴地望着妈妈来的方向。回到家里,她就一直跟在妈妈屁股后面不肯离开,晚上也不肯一个人睡觉了,非要和妈妈一起睡,半夜还经常被恶梦惊醒。
妈妈觉得有些不解,为什么别的孩子能适应集体生活,自己的孩子却不能呢?家佳以前活泼大方,怎么一上幼儿园就完全变了一个模样?
从家佳的情况来看,她可能患上了“分离焦虑症”。分离焦虑症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与母亲分离时,出现的不安情绪和行为。这种焦虑每个孩子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但如果过分严重或引导不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
婴幼儿很容易发生害怕、哭泣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怕父母亲离开自己,还有些孩子见到陌生的面孔也会害怕,这便是生人恐惧症。一般来说,在婴儿后期的小孩,因害怕与母亲分离,而常表现出哭泣、紧张、要母亲回来的反应,看到母亲之后,会抓紧母亲的衣服不放,唯恐母亲再离开。这是因为婴儿已在认知上了解母亲不见了是怎么一回事,而懂得紧张反应的结果。特别是那些心理不稳定,平时缺乏关心,心理缺乏安全与信赖感的孩子,较容易呈现这样的情绪反应。进入儿童阶段后,孩子恐惧的内容会增加,如担心父母意外事故的发生,害怕魔鬼的出现等,除了恐惧的心情之外,还会呈现强迫性行为,或者做恶梦而惊醒等。
怎样对付分离焦虑
如果确定你的孩子患上了分离焦虑症,就必须做好长期性康复的心理准备,明白整个康复过程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要通过系统脱敏法来慢慢减少孩子对分离的害怕,并依靠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好转。因此,需要拟订一份长期的康复计划。
建议母亲尽量抽出几个月的时间,帮助孩子接受去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
第一步
首先是要让孩子把“快乐”和“幼儿园”这两个概念联结在一起,使她(他)一听到幼儿园就会联想或感觉到快乐。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3岁的小孩,怎样的一个环境会让你觉得快乐呢?——可亲的老师、可爱的小伙伴、新奇的玩具等,都会对孩子有吸引力。因此,家长在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前,可以在家经常说说幼儿园有趣的事,使孩子对幼儿园逐渐产生好感。
第二步
在上幼儿园之前,母亲可以每天带着孩子到预定的幼儿园去散步,通过宽敞的玻璃窗,让她(他)看到小朋友们快活地做游戏,听到大家欢乐的歌声,让她(他)熟悉幼儿园轻松和谐的气氛。
第三步
如此几周后,与幼儿园的领导协商,准许母亲陪着孩子在幼儿园一起参加活动。这一阶段主要让孩子习惯与别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并逐渐认识老师,以帮助孩子在有足够安全感的情况下,接受老师,适应与其他小朋友共同活动的生活场景,适应幼儿园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则。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对环境的熟悉程度,这样才能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才能更好的适应幼儿园以及将来学校的生活。每天孩子顺利回家后,父母都要给她(他)一个亲切的拥抱,称赞她(他)的大胆和独立性,并给她(他)肯定和鼓励。
第四步
经历了陪同抚慰期后,就要天天送孩子去幼儿园,但母亲仍然要跟着,根据情形逐渐与孩子疏远,从一开始站得稍微远一点,到短暂地离开视线,这个过程称之为若即若离期;然后,把离开的时间逐渐拉长,进入尝试脱离期,直接跟孩子说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回来看她(他),并逐渐减少看望的次数;最后一个阶段,引导孩子主动提出上幼儿园的请求。经过这样有计划的逐渐疏远,锻炼孩子能单独留在幼儿园,而不会害怕,最终克服分离焦虑。
另外,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角度来看,3岁儿童的交往范围还主要停留在家庭中。尤其是在今天的独生子女时代,他们的友谊概念还很淡薄,交往意识不强,较少感受到交往、维持长期友谊关系的乐趣,他们交往的乐趣更多在于共同的活动,而非感情联系。对孩子们来说,进幼儿园的第一个月,是一个突然的转变,他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父母送进了一个完全陌生、没有任何感情依托的空间,孩子们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误,也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这时,他们对任何人都不感兴趣,只是疑惑妈妈为什么要抛弃她(他),所以,入园前还要作好孩子的交往准备:
1. 扩大孩子的交友面。让孩子与社区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不要总是关在家里;遇到邻居或父母的同事,应提醒孩子打招呼,帮助孩子克服胆小害羞的心理。
2. 独立“预适应”。每天有意识地给孩子独处的时间,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注意让孩子独立完成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等等,不要让孩子养成对母亲过分依赖的习惯;经常安排家庭中的分离训练,比如让孩子知道妈妈走了,还会回来,即使不是在自己的家中,妈妈也会回到分离的地方去接她(他);对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要为(她)他创造更多接触陌生人的机会。
3. 让孩子更合群。当小朋友来家里玩时,家长要鼓励自己的孩子把玩具拿出来给其他小朋友玩,以培养孩子合群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以便日后孩子进入托儿所或幼儿园时,能与其他小朋友融洽相处,减少或避免分离焦虑的发生。
相关链接
给妈妈的话
不仅孩子会出现入园不适应的情况,这种现象同样会发生在妈妈身上,其中最典型的表现也是焦虑。妈妈的心里会充满问题:孩子哭了没,肯不肯吃饭,有没有受欺负?在等待中,问题越积越多,终于在离开孩子的那一刻到达顶峰。父母焦虑的表情,担忧的目光通过微妙的亲子互动,传递给了孩子——上幼儿园是非同小可的,是令人担忧的,甚至是可怕的。而在陌生的环境中,孩子对环境的判断更多是参考父母的反应,这种现象在儿童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性参照”反应。所以,家长必须端正入园观。
首先,家长要坚持天天送孩子入园,不能舍不得,停停送送反而会增加孩子重新适应的负担。最好用轻松愉快的眼神注视孩子,多说些鼓励的话。父母应先和孩子讲明道理,不要骗孩子去幼儿园;也不要送到幼儿园后趁孩子不备,偷偷溜走;答应什么时候来接一定要做到,不要让孩子失望而引起情绪波动。接孩子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幼儿园玩一会儿,增加孩子对幼儿园的感情。
其次,绝对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幼儿园老师的坏话,更不能以“不听话就要送幼儿园”来威吓孩子。家长应尽可能建立积极的“亲师关系”,即加强与老师的信息联系和情感交流,在入园时要向老师介绍自己孩子的性格、爱好、生活习惯、最喜欢的玩具、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老师特殊关照的方面和家长对幼儿园的期望等,便于老师掌握情况进行教育。有条件的幼儿园可针对家长专门开展讲座和咨询活动,年轻的父母们应积极参加,以帮助孩子和自己更好地应对孩子与家庭的分离焦虑,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