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7期
7月1日,叫停抗生素滥用
作者:赵 黑
这个规定令在药店买惯了抗生素的广大消费者无所适从: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规定呢,以后我们该到哪里去买抗生素呢,在使用抗生素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看本刊特别策划——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赵黑
指导专家:
彭毅志: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昌归: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教授
最近,本刊编辑部收到很多读者朋友的来信。他们问:为什么国家要对抗生素进行限售,我们今后想用抗生素时应该怎么办呢……带着读者朋友们有关抗生素的一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彭毅志教授,以及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吴昌归教授。
限售,抗生素滥用带来的无奈
●国内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40%死于抗生素滥用,因此我国每年有8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
●我国三分之一的残疾人属于听力残疾,而60%到80%的致聋原因与使用抗生素有关。
●目前,我国的门诊感冒患者约有75%应用抗生素,外科手术则高达95%。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
●在我国,儿科医院静脉应用抗生素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1996年注射用抗生素消耗金额占全部抗生素消耗金额的46.7%,而2001年上升到53.6%。据统计,仅超前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全国一年就多花费7亿多元。
吴昌归教授为记者列出了以上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他感叹道:“所有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的行为都统称为抗生素滥用。国家之所以出台抗生素的限售令,就是因为目前在我国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太严重。”
“如果仅仅是数据还不足以引起人们警惕的话”,彭毅志教授接过话题,“相信看过以下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的潜在危险后,你就知道滥用抗生素有多么可怕了。”
没有接受过正规医学训练的蒋刚是村里的赤脚医生。那天,淋了点雨的他有些感冒,还伴着发烧。吃了点普通感冒药,并没有能够退烧,于是蒋刚决定给自己注射青霉素。因为从来都不对青霉素过敏,蒋刚就没有给自己做皮试,认为没有什么大问题。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如他所想象的那样,蒋刚身上很快就出现了皮疹,同时开始发热,然后是呼吸困难,恶心并且想吐。很明显,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在了他身上。当家人手忙脚乱的把蒋刚送到镇卫生院时,他却因为过敏性休克而再也没有苏醒过来……
例中的蒋刚是死于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严重不良反应,彭毅志教授解释道,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性休克、发热、斑丘疹和荨麻疹、剥脱性皮炎、红斑、血清病和溶血性贫血等。其中,过敏性休克发生率约为万分之零点四到万分之四,死亡率约为万分之零点一。其表现为立即出现低血压,支气管痉挛性哮喘、腹痛、恶心、呕吐及紫癜样皮疹等,抢救不及时可迅速死亡。一旦发生,除一般急救措施外,应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0.5~1毫克。严重者应将肾上腺素稀释后缓慢静注或滴注,必要时加入糖皮质激素和抗过敏药。
小王是一名外企职员,平时身体不太好,老爱感冒。这不,一不注意又感冒了,而且烧得厉害。同事老刘热心地向小王介绍,先锋霉素退烧最好。老刘说:“我平时发烧都是用它来退烧。”看老刘这么热心,小王就在药店买了先锋霉素来服用,结果烧是退了,皮肤却开始发痒,而且在皮肤上出现了一些鲜红色的斑点。小王连忙到医院检查,医生详细询问了小王的情况后说,小王患的是荨麻疹,是先锋霉素过敏的表现。
“先锋霉素也称头孢菌素”,吴昌归教授说,“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有血小板减少、荨麻疹等。例中的小王就是因头孢菌素过敏而产生了典型的荨麻疹表现。”吴教授说,服用头孢菌素偶见过敏性休克,大剂量使用还可影响肾脏的功能。据记者了解,在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5月25日公布的2003年第四季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不良反应例次最多的便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据权威部门披露,早在1990年,我国就有聋哑儿童182万多人,而且还在以每年2万到4万人的速度增长。其中,因为滥用庆大霉素、卡他霉素等抗生素而引起药物中毒性耳聋的患儿就超过了百万。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中最典型的代表药物,它们可影响肾脏功能(引起蛋白尿、管形尿和氮质血症等)、导致听力减退以及肌肉无力、四肢麻木等。不过,彭毅志教授说,其中最为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导致听力减退。
张良是办公室公认的帅哥,长相英俊而又极具阳刚之气。但是他却从来不喜欢大笑,即便同事们笑弯了腰,张良也总是笑不露齿。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张良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一有感冒发烧,村里的赤脚医生就给张良服用四环素。长大后,张良的牙齿不但颜色偏黄,其排列也非常不整齐——用农村的话来说就是,“一边天包地,一边地包天。”
以四环素、土霉素为代表的四环素类抗生素,20世纪60~70年代在我国广泛应用。吴昌归教授说,这类抗生素的最大副作用是会在牙齿中沉积,导致四环素牙,即牙齿灰暗发黄。现在30岁左右的年轻人,很多都有四环素牙,如当红影视明星赵薇、徐帆等。可以说,四环素几乎毁了一代人的牙齿!
朱老师常常说:“久病成良医”,因此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毛病他都能自行处理。这天,6岁的儿子肠胃有些不舒服,按照自己的经验,朱老师给儿子服用了氟哌酸。第二天,儿子的肠胃不适消失了,但头却有点昏,身上还长出了皮疹。朱老师不解:自己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啊,经验怎么不管用了呢?
吴昌归教授指出,以氟哌酸和环丙沙星为代表的喹诺酮类抗生素,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头昏、失眠、兴奋和幻觉) 和过敏反应(皮疹和瘙痒)。应特别注意的是,喹诺酮类抗生素会影响骨骼发育,所以,孕妇和16岁以下儿童不宜用。例中的朱先生虽然对氟哌酸的作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年仅6岁的儿子是不适宜服用氟哌酸的。
此外,喹诺酮类抗生素较少见的副作用包括:癫痫样发作、肝转氨酶升高、肌肉疼痛和光敏感性。
彭毅志教授和吴昌归教授痛心地指出,很多情况下,只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合理应用抗生素,潜在的威胁就不会转化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可悲的是在我国,抗生素可以在药店里面随手买到,并不需要凭借医生的处方。而美国的抗生素控制就很严,不但病人需要凭借医生的处方才可以买到抗生素,就连医生也要定期接受抗生素知识的考察,不及格者将停止其处方权。在中国,许多医生和病人都喜欢使用最新的、昂贵的抗生素;反观欧美发达国家,医生在治疗普通感染时,现在都还在使用一、二代抗生素。
耐药性与抗生素,一场永不休止的赛跑
两位教授向记者介绍,滥用抗生素,不但药物本身容易给人体带来伤害,还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这比抗生素本身潜在的不良反应更加可怕。
“细菌的耐药性又称抗药性,一般是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彭毅志教授说,“青霉素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抗生素,谈到耐药性,还得先从青霉素的发现说起。”
1928年 9月的一个下午,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和往常一样来到位于伦敦圣玛丽医院的实验室。他一边和同事闲谈,一边注意着自己培养的各种细菌的生长情况。很自然的,他发现一个本来培养着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皿似乎受到了污染,因为器皿里面的原本是金黄色的细菌几乎完全变成了青色的霉菌。敏感的弗莱明发现,凡是培养物与青色霉菌接触的地方,黄色的葡萄球菌都正在变得半透明,最后完全消失,培养皿中显现出干干净净的一圈。毫无疑问,青色霉菌消灭了它接触到的葡萄球菌。后来,就如同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弗莱明提取出了这种青色的霉菌,发现了它强烈的杀菌作用,并且将其命名为青霉素。
1941年,青霉素首次被应用于临床;次年,这种药物开始在美国大规模生产。二战中,几十到一百单位的青霉素挽救了无数伤员的生命,病员的小便都还能回收青霉素。但是现在呢?彭教授感叹道:相同的病情,现在就是用上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效果也不明显。这就是随着青霉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许多细菌产生了对青霉素的耐药性的结果。
细菌产生了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于是科学家们又开发出了头孢菌素等新一代的抗生素;然而随着头孢菌素等的泛滥使用,细菌又很快产生了对头孢菌素的耐药性,于是科学家们又着手开发新的药物。如此反复,新的抗生素的开发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之间就像在进行着一场赛跑,永无休止。遗憾的是开发出一种成熟的新型抗生素大约需要十年,而按照我国滥用抗生素的现状,新的耐药菌的产生则只需要两年的时间。显而易见,在这场赛跑中,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速度是遥遥领先的。
1958年开始在美国使用的万古霉素,因其能够有效的杀灭对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成为当时抗格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的“王牌”抗生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被国际抗生素专家誉为“人类对付顽固性耐药菌株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本世纪初,美国、欧洲等地都陆续发现了对万古霉素耐药的细菌,最后一道防线也濒临崩溃。
吴昌归教授无奈的说,耐药性一旦产生,其危害非常之大。对患者而言,细菌的耐药意味着医生不得不为他选用更高级更昂贵的抗生素;对医生而言,能选择的抗生素谱也越来越窄。如果这种滥用抗生素的现状还得不到改变,细菌的耐药性会愈来愈强,总有一天人们在生病后可能无药可用,那时候就悔之晚矣了。
走出使用抗生素的9个误区
虽然滥用抗生素并非消费者的本意,但由于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很多消费者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些使用抗生素的误区,这就是很多抗生素被滥用的源头所在。针对这种现状,两位专家一一剖析了消费者在使用抗生素中的9大误区。
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
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3: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误区4: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另一方面,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
误区5: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现在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或者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所以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
一般来说,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