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7期

健脾燥湿良药——白术

作者:刘春生




  当你感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身疲乏力时,中医大夫可能会为你作出脾虚的诊断,开出的处方中常常包括白术(音读“竹zhú”而非“述shù”)这味中药。
  中医认为,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作用,对于由脾气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便溏(大便稀烂)以及疲劳乏力等症状能较好地改善。由于白术有燥湿作用,所以它对有形之水积聚形成的水肿,对无形之水积聚形成的痰饮(水液在体内运输、分布失常,停积在某一位置而导致的病证),由痰饮导致的眩晕,以及关节疼痛的疗效都不错。除此之外,白术对胎动不安,气虚引起的自汗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白术在中医治疗上有这么多功效,你一定会认为它和其他传统中草药一样,在很早以前就被古人用来治疗疾病,但令人惊讶的是,在我国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却找不到白术的大名,而其他补气佳药黄芪、甘草等却榜上有名,这是为什么呢?
  仔细寻觅,发现《神农本草经》中有一味叫做“术”的药,被列为“上品”。那时人们用“术”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还可止汗、除热、消食,认为它久服能轻身延年不饥。后来,人们才认识到“术”包括白术和苍(赤)术,且两者功效不同,白术以健脾为主,苍术以燥湿为长。
  其实,古人所用的“术”究竟是不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白术或苍术,已难以准确考证,“术”的真实面貌已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团迷雾,但据后人的粗略描述及绘图,大致推测白术就是生长于浙江一带的白术。白术的另一个未解之谜是,现在中医使用的白术几乎全是人工栽培,野生的白术在原产地早已绝迹。目前我们所用的白术大多是浙江栽培的,虽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四川也有栽培,但传统认为浙江所产的白术最为地道,被誉为“浙八味”之一。
  白术从产地进入临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要经过炮制,才能进入临床使用,而不同的炮制方法使白术的功效发生变化。生品主要用于利水消肿,固表止汗,除湿治痹;而生白术加入已经炒热冒烟的麸皮中,炒至焦黄色称为炒白术,主要健脾和胃;若用白术健脾止泻,则将生白术炒至焦黑色使用。
  通过动物实验,医学科学家证实了白术还具有预防胃溃疡、保护肝细胞、促进胆汁排出、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繁殖、在白细胞减少时提高白细胞数量的作用。
  关于白术的副作用,《中国药典》有明确规定,每日剂量3~15克之内应该是安全的。但应注意的是,若大剂量服用白术,会抑制心脏跳动,严重时会导致心脏停跳。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巧用白术治疗一些小病。如用生白术、生地和升麻配伍治疗产后便秘,效果较好;如经常盗汗、虚汗,可用炒白术配黄芪治疗;若胃酸过多,胃中嘈杂,可用炒白术配黄连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好,可以炒白术配枳壳治疗;对小儿久泻,可用炒白术配法半夏止泻;如果脾气虚导致腹胀,用炒白术配陈皮治疗有时可收奇效。
  市场上还有以白术为主药的中成药,可在医师指导下选用。常见的有用于治疗白浊带下、大便溏泻的白带片;用于治疗腹泻下痢的痛泻宁冲剂;用于止泻利水的分水散;用于消化不良、小儿食积的康乐肥儿散;用于小儿腹泻,消化不良的健胃固肠散等。
  总之,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白术不愧为中医健脾燥湿之良药。
  
  相关链接:
  
  参芩白术散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硬、甘草。
  [剂型]除了散剂之外,还有水丸、口服液、胶囊及颗粒剂。
  [功效]主治脾胃虚弱并有湿的疾病,适应症包括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四肢乏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