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8期

夏季易“上火”选药宜对症

作者:蒲昭和




  生活中,“上火”这一说法并不新鲜,可究竟什么是“上火”、应该怎样祛“火”,人们可能并不十分清楚。其实,“上火”应当说是一种俗称,它属于中医学“火热证”的范畴,是指人体受到“火热之邪”的侵袭后,而引起全身或局部出现的一系列“热证”的表现。由于火性上炎,“上火”的人多会有头面部“热”的表现,如咽喉干痛、头昏目胀、鼻腔热烘、口舌生疮、流鼻血、牙痛等症状,都可被认为是“上火”。
  “上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季更常见,这是因“火”为夏季主气,火、温、暑三气同性,当人体阴阳不平衡时,五脏六腑便易生“火”,阳亢火气就大。另外,秋冬季节,气候变化无常,空气干燥,也是容易“上火”的季节。
  “上火”不仅会直接诱发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还可能引发或加重急性结膜炎、鼻炎、鼻出血、扁桃体炎、牙周炎、痤疮、便秘、胃脘热痛、尿道感染等疾病。此外,“火热之邪”还易竭耗阴液,导致血液粘稠,造成循环功能障碍或血流不畅,故当老年人(或心脑血管病者)“上火”时,还可能引发脑中风等。还有研究认为,“火邪”致病,会使人体内的代谢产物乳酸、肌酸、肌酐、尿酸及含氮的有机化学物积滞在人体中,从而损害肝、肾等脏器。
  由此可见,“上火”并非小事,当然不能置之不理。只有及时清除体内的热毒之邪,才能避免相应并发症的发生。“上火”宜采用“清热祛火法”治疗,即用寒凉性质的药物以清内热,达到热除火退的目的,所用药物多具有清热、凉血、滋阴、解毒等作用。实火(牙龈疼痛、喉痛、口腔内生疮、口渴欲饮、内热、大便干结)一般宜清热泻火,虚火(燥热、盗汗、口热干燥不欲饮、心烦、失眠、耳鸣、头晕)则宜清热滋阴。
  如今,清热祛火药品种甚多,下面列表介绍几种最常用的,以供患者参考。需要时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编者注:下表中的用量都是成人用量,小儿当酌情减量)。
  
  点评:尽管中成药都具有服用方便、不易变质等特点。但与传统的片剂、丸剂、散剂相比,软胶囊剂、颗粒剂、浓缩丸是目前较受消费者喜欢的剂型。这是因为软胶囊剂,其崩解后弥散快,易直接被肠道吸收,生物利用度较高;颗粒剂能保持煎剂特色,有“固定汤剂”之称,也易于肠道吸收;浓缩丸有减少服用量、增强疗效等优点。
  
  相关链接
  
  教你识“火”
  心火:口舌生疮,口角起泡、糜烂,心烦失眠,面赤口渴;
  肺火:咽干肿痛,口气烘热,鼻腔烘热、干燥,鼻翼或鼻头红肿疼痛,脸生疮;
  胃火:口干口臭,口唇起皮、干裂,牙龈肿痛,胃脘灼痛,多食易饥;
  肝火:烦躁易急,目赤干涩,太阳穴胀痛,口苦,耳鸣;
  小肠火:小便黄少;
  大肠火:大便秘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