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4期

崩塌的桥梁

作者:子 鹏




  2005年1月22日晚,36岁的清华大学电机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师焦连伟突然发病,经医院抢救无效去世。亲属及同事认为,这或许与他长期超负荷工作、心理和生活压力过大有关。4天后的1月26日中午,46岁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因患肺腺癌不治去世。医生诊断认为,繁重的工作压力不仅使他错过了癌症的最佳治疗时机,还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累死了”、“累惨了”,这种生活中常能听到的抱怨,这次在两位清华大学学术英才的身上得到了印证,可是,我们要问的是,在此高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他们的悲剧还会上演吗?
  许多美国人永远也不会忘记1967年的圣诞购物月,特别是12月15日这一天。和往年一样,携带着礼品和圣诞树的人们随处可见。到处充满了节日到来之前的欢快和兴奋。下午5点左右,随着轰隆隆一连串巨响,连接西弗吉尼亚和俄亥俄州的35号公路大桥突然断裂。顷刻间,桥上的车辆、行人坠入河中。这一事件震动了整个美国。经过调查,大桥塌落的主要原因,最后归结到金属材料在长期张力作用下出现劳损、断裂所启动的连锁反应。
  大约在同一时期,紧张、劳损的概念也被介绍到医疗保健领域里。今天,随着现代工业、高科技的发展,每个人精神上的弦绷得越来越紧。尤其是高级职员和管理阶层,“工作时间”已经超过了原来规定的范围。休闲、放松的机会也相应大大缩水。自从手提电话进入商业生活的那天开始,更是分不清工作和休息的界限。手提电脑也已经成为随处可设的办公室。更可怕的是,这种生活模式是整个社会竞争所要求和期待的,当事人引以为荣还来不及,更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一切的可怕后果。在商业机遇难以捕捉,工作职位不再有保障的今天,很少有人能想到应该及时把绷紧的弦放松一下。这说明,很多人都处于长时间的紧张和应激状态。长此以往,人身心的劳损、崩溃将不可避免。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正常运作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精神紧张会牵动整个身体做出相应反应。在自然界,紧张和应激反应,是动物在自身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做出的反应。通过调动身体内部激素的分泌,机体便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能量物质,加快组织代谢,随时准备抗拒威胁或逃离险境。
  人类沟通精神和生理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根据大脑皮层的意图发出指令,调动脑垂体、肾上腺,通过激素来调节基本的生理功能,包括血压、心跳、体温、睡眠、饥渴和能量代谢。在人类社会,持续的紧张状态,使人体随时处于自身激素和高代谢状态,使有些本该偶然出现的化学分子,如代谢产生的过氧化物,对身体本身也会造成威胁。持续的紧张状态,也会使机体处于一种超敏感状态,一点小事(如打碎杯子)便会使身体做出过度反应,如临大敌一般。
  在超敏感情况下,许多本不该引起紧张和应激反应的因素,成了每天必须要过的关口。例如:受到上级的批评、失去一家客户、砸了一次考试等,都成了威胁到名誉和前途的恶性刺激。这样一来,使身体里的重要器官随时处于“自卫性的”生理反应。就像曾经屹立在俄亥俄河上的35号公路大桥一样,处于持续的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人体免疫系统就会受到磨损,使癌症和感染性疾病乘虚而入。紧张刺激激素分泌,也会作用于人的消化和呼吸系统,造成溃疡和哮喘。紧张刺激代谢所产生的过氧化物,可能伤及血管和心脏内膜、诱发心脏病和脑中风。所以说,慢性的紧张和应激反应,是现代生活中危害人们健康的毒素。
  对现代人来说,学会在紧张造成任何损害之前,就加以防范相当重要。最近一项研究显示,如果每天都能在工作之余,坚持在轻松环境里步行数十分钟,就能有效地防止紧张造成的身心劳损和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