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6期

先天性心脏病——不开刀也能治

作者:盛 锋




  微创天地
  有位小孩一生下来就被确诊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听医生说,可以通过开胸手术治疗,但是,开胸手术技术要求比较高,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并发症多,需要机体能够耐受。所以,他们全家就希望孩子能平安长到半岁,以便承受开胸心脏手术。谁知,孩子因为心脏疾患,身体始终十分虚弱,经常患肺炎。半年不到,就住了十几次院。全家人被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弄得精疲力竭,孩子却终因肺炎合并心衰而夭折。
  先天性心脏病系胎儿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先天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疾病。我国每年估计出生10万~15万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如未经治疗,其中约1/3的患儿在生后1个月因病情严重和复杂畸形而夭折。存活下来的婴儿会因为心脏病而体弱,造成生长落后,甚至影响智力,严重威胁孩子的健康甚至生命,也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升学、工作、结婚、生育,给整个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近年来,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研究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心胸外科手术方面,体外循环、低温麻醉下心脏直视手术的发展,以及带瓣管道的使用,不仅使大多数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手术效果大为提高,而且对某些复杂心脏畸形亦能在婴儿期、甚至新生儿期进行手术,使先天性心脏病的预后大为改观。
  但是,开胸心脏直视手术技术要求高,有时甚至需要多科合作;手术时,多数还需要体外循环;而且手术创伤大,并发症较多,术后恢复时间长,会留下较长的疤痕,不但影响美观,还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障碍。针对开胸手术治疗所存在的问题,一门新兴的医学——经心导管术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应运而生。而且在最近几年,有了迅速的发展和进步。
  
  “不开刀”的心脏手术
  
  介入治疗是在X线透视下,利用心导管将器械送到心脏畸形处,对畸形部位进行封堵或球囊扩张治疗,所以被称为“不开刀”的心脏手术。
  通常不需要全身麻醉,只需要局部麻醉或骶管麻醉。也不需要开刀,只需在患者的大腿根部穿刺股静脉或股动脉,放入血管鞘,再放入导管,就能一并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操作,如关闭动脉导管、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以及应用球囊导管扩张狭窄的瓣膜(如肺动脉狭窄)和血管。在放置导管过程中,有时需要在血管或者心脏内注射造影剂进行心血管造影,以帮助了解疾病的详细情况。
  一般医生只要经过正规培训,就可以开展介入治疗,而且通常由小儿心内科医师或心内科医师操作完成,有的还可直接由放射科医师执行。
  
  介入治疗的优势
  
  ●成功率高。
  ●创伤小。
  ●不需要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不需要上呼吸机。
  ●不需要输血,可以避免输血带来的风险。
  ●术后恢复时间短,只需数小时。
  ●住院时间短,仅需住院3~7天
  ●并发症相对较少。
  ●术后无手术疤痕。
  ●运用国产器械,费用和开刀手术费用相近,甚至低于开刀手术费用。
  
  介入治疗适用病种
  
  因为介入治疗拥有如此多的优势,对于一些常见心脏畸形,介入治疗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是,迄今为止,不是所有的先天性心脏病都能做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包含很多种心血管畸形,室间隔缺损最常见,其次是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瓣狭窄。法洛四联症则是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这些畸形大约占到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畸形的70%~80%。
  可以采用介入治疗的有:动脉导管未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肌部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肺动静脉瘘、冠状动脉瘘、异常的侧支血管、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狭窄、外周肺动脉狭窄、手术后残余的房间隔缺损、残余的动脉导管未闭、残余室间隔缺损等等。由此可见,尽管不是所有病种都可以选用介入治疗,但至少有将近半数的患者是可以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