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7期
母亲和儿子到底谁错了
作者:马志国
我今年48岁,小学教师。我儿子今年14岁,读初二。他从小活泼可爱,懂事听话,不讲究吃穿。我的丈夫在儿子几个月时因病去世。我从小就教导孩子要勤俭,要努力,做人,就得要强。可是,儿子进了初中后,学习却一点点退步。特别是和我说话越来越少了,总是嫌我唠叨。我说十句它他只答你一句。
我每天都为儿子的学习发愁,我把一切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上了。他爸爸能写会画,能吹会唱,手特别巧,我的兄弟们都是大学生或研究生,没有不爱学习的。我经常跟儿子讲这些故事,我告诉他,一定要好好学习,咱没有别的办法,一没有权,二没有钱,只有好好上学才是出路。可是,我说什么,他也听不进去了。您说,儿子到底怎么呢?
【专家回复】
天津心理学会会员、心理咨询师马志国:
您好!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我现在就聊聊我的一些看法。
我仔细看了三遍您的来信,在我看来,您的孩子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毛病,真正的患者,是您自己。您怎么成了患者?!请不要生气,请听我说。
首先,您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了。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为人父母者都在热切地盼望着。在我们国家,家教中的盲目高期望的狂涛巨浪,正残酷地吞噬着孩子们弱小的心灵乃至生命:可爱的孩子,有的惨死在家长疯狂心态支配的手下,有的禁不住家长高期望的压力小小年纪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幕幕悲剧,您也有所闻吧?
大海之中有百鱼,不能都成龙,大林之中有百鸟,不能都成凤。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平凡的。这是客观事实。您不信?就请听听心理科学的声音。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成才的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并以非智力因素起主导作用的过程。就智力因素方面说,中外研究一致表明,人的智力很高或很低的都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中等水平。再就非智力因素方面说,其发展状况也是由众多因素制约的。就是说,人的非智力因素很好或很差的也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一般水平。这样,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很好或很差的是少数,绝大多数是一般的。
有人说,只要各种条件具备,每个人都可以成长为天才,但那只是理论假设;有人说,按照某种方案可以成批地制造神童,但那不过是现代神话。理论假设很诱人,可都当不得真,能当真的是: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平凡的孩子。
您也许说:我没有盼望孩子成天才啊?但是,您以自己出色的丈夫为参照,以自己大学和研究生毕业的弟兄们为榜样,不正说明您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吗?再说,您失去了丈夫,这样的家庭现实,让您不仅把全部的希望压在儿子身上,而且把全部的感情也系在了儿子的身上。这一“压”,也许“压”得太重了;这一“系”,也许“系”得太紧了。孩子的身心哪里承受得了?替孩子想想,您对孩子的高期望值,也许已经让他喘不过气来了!
其次,是您对孩子缺乏理解。
您从小就这样教育孩子,为什么孩子进了初中,才让您感到了苦恼?
孩子进入初中,是一个生活的转折期,会有一些适应上的问题,所以,会出现学习上的变化。可是,您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没有给孩子提供具体的帮助。您还是只知道您自己心中对孩子的高期望。
到了初中,孩子就是少年了。少年期最突出的变化是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是自尊心增强。他们要求独立思考问题、认识世界、评价自己,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独立的地位,要求观念独立、行为自治,而这一切常常具体地表现为不再那么听话了。
对孩子的这些心理变化,您或许全然不知。于是,孩子感到了您的“爱”让他受不了;于是,您感到孩子不再接受您的教导了;于是,母子两人世界里少了温馨,多了冲突。
其实,现在惟一能帮助您的,就是您对孩子多些理解。您走进了孩子的心,您就会对孩子有一颗平常心;您就会感到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您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您就会感到不能把父辈的以及整个家庭的希望“压”在孩子身上;您就会感到不能只让孩子听自己的,您能做的是在孩子自己的人生路上帮一把。
那么,对孩子就不抱希望了? 不,绝不。不错,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但是,群星虽没有太阳耀眼,同样熠熠生辉。我们需要的是以一颗平常心来设定对孩子的期望值,从而满怀期望地去教子成人。只要孩子成长为大写的“人”,他就拥有了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