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8期

养生保健 从“心”开始

作者:李 衍




  301医院除了承担着普通医院的临床、科研、教学等工作外,还一直承担着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工作。该院李天德教授在长期承担保健任务的同时,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最佳方法,我们专访了李天德教授,请他告诉您——
  会吃一点,多动一点,轻松一点
  5月的北京,明媚的阳光洒在大街小巷,徐徐春风挟着杨絮拂过面颊,让人感到温暖、清新。怀着紧张期盼的心情,记者走进了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办公室。得知我们的采访目的后,李教授欣然接受了采访。他说,向普通大众宣传医学科普知识,是当前保障全民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应尽的义务。他高度的敬业精神,平易近人的笑容,让记者顿时放松下来,心中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们的谈话在轻松的气氛下开始了。
  
  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
  
  目前,我国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心血管疾病患者一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那么什么是心脑血管事件?它有些什么危害呢?
  李教授指出,目前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在我国越来越多,但很多人却是在发生了心梗等心脑血管事件后,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谓心脑血管事件,是指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造成心、脑脏器发生的临床症状。如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后发生的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狭窄所致的心绞痛,脑血管硬化后所致脑血栓、脑出血(二者俗称中风)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疾病的初期阶段,即使有病理改变发生,不一定发生症状或事件,只有等到一定的量变才会发生症状,即称之为事件甚至严重事件。
  
  治疗只是补救,预防才是根本
  
  李天德教授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几十年,对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治深有体会。谈到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最有效措施,李教授说:“首先,我要提醒大家,防治心脑血管事件,不要期待仅靠一种药或一种措施就能一劳永逸。”
  “几十年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人,已意识到心血管疾病的增加对国家和人民的危害,他们开始研究各种先进治疗方法,比如心脑血管造影、心脏搭桥术及介入治疗等,虽然减轻了患者的症状和痛苦,但总的效果不好,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没有下降。如今,他们已经认识到防比治更为重要,将大笔的医疗卫生财政费用都用于预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上。”
  “目前,我国医药界的发展就像20年前的美国。很多医生和患者只重视疾病症状发生之后的治疗措施,即等到事件甚至严重事件发生后才作处理,有如‘亡羊补牢’。当然,‘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但此时损失就大了。花钱不说,许多人即使侥幸活下来也可能变成终身残废。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即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有创见的指导思想。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很长时间这一方针没有得到贯彻落实。”
  
  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稍稍停顿了一下,李教授继续说道:“对于造成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有些是可控制的,有些却是不可控制的。比如性别、年龄、基因遗传等因素。”
  至于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李教授指出:“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很多,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如何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呢?总的原则就是早重视、早发现、早治疗、早纠正,把血压、血脂和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有1.6亿,但其中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呢?据最新数据统计,城市仅有40%,农村更少,只有20%。知晓的人中只有1/4得到正规治疗,正规治疗的人中又只有不到1/4患者的血压得到完全控制。正规治疗率低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认为自己没有症状,就无关紧要,即使服药也不坚持;第二,有点不舒服,随便买药吃了就行。据统计,全国约有40%的患者不看医生,而是自己买药吃。当然这也有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糖尿病目前在我国发病率也很高,约有2000万人以上。血糖升高可能造成神经内分泌激素活性增高,这是造成血管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不仅破坏小血管,甚至危及大血管。所以,现在称糖尿病为‘内分泌血管病’。还有血脂异常,目前发病率也比较高。但是,除了部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有遗传因素外,大部分是因为后天生活习惯造成的。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正规治疗是可以控制的。”
  
  吃出来、蹲出来、压出来的疾病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有增无减,您认为原因是什么呢?”记者问道。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可认为是城市病,简单的说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第一,‘吃’出来的。高脂肪食物吃得过多,饮食总量过多,摄入热量过高;第二,‘蹲’出来的。就是运动减少,可发生血脂异常,尤其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降低,HDL的降低被认为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第三,‘压’出来的,即长期紧张和压力。常发生于党政领导、企业老总、白领一族,他们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造成神经紧张,加上饮食不当、运动减少,就会导致血脂异常、血压升高、糖尿病。”
  
  最简单的养生秘诀:会吃,多动,轻松
  
  “您提到改善生活方式,那么,作为我国中央领导人的保健医生,您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呢?”
  李教授笑着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长期坚持就更难。吃得科学一点,运动增加一点,头脑轻松一点,是防止心血管疾病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最好方法。吃饭七分饱,城市居民尽量多吃一些植物性食物,少吃一些动物性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再好的东西,吃多了也有害。现代人出门乘车、上楼有电梯,进家进办公室坐沙发,可谓‘头脑发达、四肢简单’。所以平时应该多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最好每天坚持半小时至1小时。此外,锻炼自控能力,要有良好的心态,排解工作、生活压力。精神压力可激发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调节。现代科学认为,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是发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重要原因。以上这三点就是最简单的养生之道。”
  
  科普宣传是重中之重
  
  “最后,我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增高,与国民医药卫生知识贫乏有密切的关系。之所以知识贫乏,根本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科普宣传力度不够。”李教授严肃地补充道,“比如非典,虽然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也从中看到了存在的两点不足,第一,我国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第二,群众卫生知识水平有限。面临非典,惊慌失措。发达国家当时也同样面临着非典的威胁,但国民卫生知识水平比较高,政府广泛借助媒体、广播等宣传手段,用6、7种语言向大众宣传相关知识,群众自觉按要求去做,很快控制了疾病流行。”
  “所以,”李教授强调说,“要想预防好心脑血管疾病,普及相关知识、改变生活观念是很重要的一环。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大力进行科普宣传,提高全民医药卫生水平,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如宣传不吸烟、不酗酒,这比天天看病更为重要。”
  听完李教授的话,记者感觉《家庭医药》的担子更沉了,责任更重了,但动力也更足了。
  
  专家简介
  李天德 曾任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心内科主任。现为第10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军科委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卫生部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分会理事、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脏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兼任多种心血管学术期刊编委。长期从事心血管病的临床工作及兼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保健工作,有丰富的保健工作经验。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3部,参与编著6部。
  
  编后:就在本期杂志即将付印的时候,传来了著名演员古月突发心梗辞世的消息。报道中说,古月没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但他平时不注意身体,在饮食方面毫不忌口,总是猛吃,还抽烟,常常熬夜。其实,没有心脑血管病史并不意味着健康,40岁以上的肥胖男士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他们的血管可能已经悄然地发生了硬化,如果遇到一些诱因,比如喝酒、暴饮暴食、情绪激动等,有的甚至没有任何诱因,都可能突发心梗,危及生命。这个事件再次印证了李教授所说的预防工作的重要意义,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让悲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