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8期

妇科检查会弄破处女膜吗等

作者:佚名




  >>妇科检查会弄破处女膜吗
  
  我14岁第一次来月经时,经量很多,持续达10天,以后每次都如此。医生说刚来月经出现这种问题是正常现象。但一年多后,仍没有改变,妈妈不放心,就带我去医院做妇科检查。检查时,我觉得下部好痛,检查完后,下腹痛了几个小时。以后月经仍不正常,4年后再去医院检查,医生问我是否有过性生活。我没有男朋友,怎么可能有过性生活呢?我那次做妇科检查,是不是弄破了处女膜?
  北京汪艳芩
  汪艳芩读者:
  妇科检查主要目的是了解妇女内、外生殖器官发育是否正常,有无炎症、肿瘤等病症。检查方法有阴道检查(双合诊检查及阴道窥器检查)和肛门检查(肛、腹诊检查)等方法,检查前先请患者排空膀胱(排尿)。一般应避免于月经期行妇科检查,如必须检查出血原因,需于检查前消毒外阴,并应用无菌手套及器械检查,以防感染。对未婚者禁做双合诊检查及阴道窥器检查,可行肛门检查,如必须行阴道检查时,应征得本人及家属同意后方可进行。如果强力进行阴道窥器检查,则有可能造成外阴或阴道损伤包括处女膜损伤。
  另外,您14岁来第一次月经(医学上称为“初潮”),当时月经周期不正常,是属于正常现象。如月经过多出现贫血症状,也就是自觉头晕无力、医院化验证实为贫血,也不必紧急处理。因为这时期属青春期,内分泌系统刚开始建立,往往容易紊乱,可以去医院妇科看看,只要妇科检查内、外生殖器(包括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和卵巢等)发育均正常,也可以应用中药调理;如已出现贫血,则按贫血治疗。一般轻易不要用内分泌药物如乙烯雌酚(求偶素)、孕酮(黄体酮)等治疗,因为这些内分泌药物如应用不当,反而使原有紊乱的内分泌更加紊乱,对身体健康不利。总之,您现在如果月经仍不正常,建议您去大医院检查诊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教授周世梅
  
  >>多汗症应该如何治疗
  
  我今年65岁了,几年前起,白天受点刺激或天热时额部和颈部出汗特多,有时睡觉一旦醒来,这些部位也一样出汗,曾用了不少药,就是不见效果。请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如何治疗?
  辽宁省赵宏光
  赵宏光读者:
  从您所陈述的病史来看,您所患的是一种“多汗症”的疾病。多汗症是指皮肤出汗异常过多的现象。正常人在体力劳动后,或在热天高温环境下出汗均为正常生理现象,不能称为多汗症。
  导致多汗症的原因,可分为功能性失调和器质性疾病两种。前者一般以精神性出汗较多,高度情绪刺激像精神紧张、痛苦、害怕等造成,为交感神经失调而致多汗。而器质性疾病主要见于内分泌失调,如甲亢、糖尿病、垂体机能亢进;一些神经系统疾患如脑震荡、帕金森病、偏瘫,转移性肿瘤及长期显著衰弱性疾病,以及感染过程中及感染后的疾病像疟疾、结核、波状热等,都有可能引发该病。
  多汗症一般分为两型:一为全身广泛性多汗症。该型主要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感染性高热,由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或用退热药以出汗来散发热量。其他如中枢神经系统包括皮质及基底神经节、脊髓或周围神经的损害可以造成全身多汗,所以这种多汗是有相应疾病的症状可见。另一型为局限性多汗症,此型最常见的部位是掌跖和摩擦面,如腋下、腹股沟、会阴部,其次为前额、鼻炎和颈、胸背部等处,此外,交感神经任何部位的损害均可引起局限性多汗症,此种多汗症多为一侧或局限于某一小片部位。所以您所患的应该是属于局限性多汗症。
  有关多汗症的治疗,首先应该尽量找出发病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其次是用药方面,内用药可选择镇静药如溴剂、苯巴比妥、谷维素或利血平等,对情绪性多汗症常有效。亦可选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等,有暂时性效果,但应注意其副作用。外用药常用的有0.5%醋酸铝溶液,5%明矾溶液、5%鞣酸溶液、3%~5%甲醛溶液或20%氯化铝溶液涂搽,可以在专科医师指导下应用。(多汗症的治疗,还可参见本刊今年第4期24页《多汗症不必默默忍受》一文——编者注)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教授张运昌
  
  >>注射乙肝疫苗为什么没有反应
  
  我于去年做两对半检查,结果5项都是阴性。注射3针乙肝疫苗后,年底到医院复查,仍呈阴性。医生说少数人注射疫苗后仍没有抗体产生。请问,这是为什么?是否表示我的免疫力较低、容易得病?
  广东黄观兰
  黄观兰读者:
  自1992年我国把乙肝疫苗列入计划免疫以来,在大城市5岁以下儿童的HBV(乙肝病毒)感染已从10%降至1%以下,说明乙肝疫苗的接种对预防HBV感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然而免疫成功率并非100%。一般通过接种乙肝疫苗3针后的第1个月,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可达97%,以后逐渐下降,第3年可降至74%。成人成功率比儿童要低。您是注射3针,半年后复查表面抗体仍阴性,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早期可能曾出现过阳性,后转阴性了;也可能压根儿就未出现过阳性。根据统计约有5%~10%的人在注射乙肝疫苗后不产生表面抗体,其主要原因有:
  ⑴ 原已有隐性感染。其中大部分可能已存在乙肝病毒的隐性感染,但由于这些人体内的乙肝病毒量很低,目前的实验方法还不能检验出来。
  ⑵ 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应用免疫抑制等,脏器移植患者注射乙肝疫苗后产生抗体的几率只有17.6%。因此,可采用加大剂量的方法以产生表面抗体。
  ⑶ 免疫应答迟缓。有报道,首次注射疫苗后表面抗体阳性率为25.7%,第2次注射2个月后达45.7%,第3次注射1个月后应达90.%以上。如第3次注射仍不出现表面抗体,宜继续追加注射1~2次,或应用前S区疫苗,可望提高表面抗体阳性率。
  ⑷ 注射部位不当。臀部肌肉内注射的表面抗体阳性率较三角肌注射的要低10%左右。
  ⑸ 与年龄及性别有关。年龄越小反应性越强,女性免疫应答较男性强。
  ⑹ 与疫苗质量有关。疫苗的储藏及运输需冷藏,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使疫苗效价下降。
  从上述未能产生表面抗体的6种原因来看,免疫力较低仅为其中之一,故不能因此说明您的免疫力就低,还应以整体来分析判定。
  上海市肝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瞿瑶
  
  >>我的肝内胆管结石是真性还是假性
  
  我于1998年12月做B超检查时发现有肝内胆管结石。2004年10月复查仍是肝内胆管结石,直径3×3毫米,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我想知道,我患的是真性还是假性肝内胆管结石,要不要继续治疗?
  广西蒋晓云
  蒋晓云读者:
  《家庭医药》2005年第3期28页刊登了我回答另一个读者的问题“肝结石是什么病”,当时以通俗的语言,将“肝结石”分为真性肝内胆管结石和假性肝内胆管结石,其目的是让患者根据自己的临床表现和B超结果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实际上在教科书中没有假性肝内胆管结石这一命名,正确的诊断应为肝内钙化斑,如同肺结核病人治愈后的肺钙化斑一样。
  根据您的来信,B超发现肝结石有近7年的历史,反复B超检查结石体积变化不大,不伴有远端胆管扩张,且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基于这些理由,您患的是假性肝内胆管结石,即肝实质内钙化斑。需要说明的—点是,B超检查确定结石的大小,经常会有误差,这与检查者每次用B超并非从同一角度来测量结石的直径有关。
  根据我在“肝结石是什么病”中的介绍,假性肝内胆管结石即肝实质钙化斑,并不需要任何治疗,相反服药带来的副反应可能使您感到不愉快,且增加经济负担。
  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主任医师陈训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