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8期

产后需防精神障碍

作者:陈 斌




  小耘今年30出头,刚生了一个活泼的小宝宝,一家人沉浸在欢悦之中,然而,刚出院没几天,小耘就感到注意力无法集中、健忘、心情不平静、焦虑、疲倦、伤心,而且易怒暴躁,睡眠也不好、食欲不振,有时甚至会突然哭泣,家人不知所措,还以为她得了“精神病”。其实,小耘所患的是产后忧郁症。
  生儿育女妇女事。此话是指“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都是由妇女承担重任。怀孕、生产、哺乳都是妇女的“天职”,但其中给妇女身心带来的影响却是不可避免。有些原先精神状态正常的“半边天”,在分娩后却发生了精神异常。
  
  三类产后精神障碍
  
  一般将产后精神疾患依严重程度从重到轻大略分为:产后精神病、产后忧郁症、产妇忧郁。
  10%~15%的新妈妈抑郁反应很强烈,发生临床常见的“情绪感冒”——产后抑郁症。表现为呆坐无语,无故哭泣,严重自责自己,总觉得没照顾好小宝贝,并伴失眠、易倦、食欲差、不能集中精神、性情暴躁等症状;对丈夫态度很敏感,常对他们不满;担心小宝贝会出意外,不敢接近小宝贝;失去育儿信心,有想摔打小宝贝的念头;对小宝贝失去兴趣,不想照顾他们,等等。严重者可发展成产后精神病。
  产后精神病通常发生在产后第3~14天。一开始可能会有失眠及情绪不稳定等症状,接下来很快出现明显的幻听、妄想(觉得婴儿有畸形或死亡)及意识混乱,思考过程障碍。病程发展快、并在数周至两三个月内会缓解。
  
  发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产后精神障碍与当事人在分娩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产后感染和内分泌紊乱等诸因素有关。由于分娩,使原来稳定的内分泌水平发生紊乱,其中性激素的变化尤为明显,导致该病发生。
  有些产妇分娩时大出血,使垂体前叶缺血缺氧,此时除了闭经、乳房萎缩、无乳汁、阴毛和腋毛脱落外,若再遇上外界有害的因素,便会出现精神异常。这种精神障碍与分娩次数密切相关,分娩次数越多,越易发生。由于现在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此病已大为减少。由此可见,提倡计划生育对本病的预防倒还颇有意义。
  重男轻女的思想意识较重的孕产妇和家属,他们盼子心切,希望生个儿子传宗接代。有些孕产妇希望生个儿子后能与丈夫搞好关系,维持婚姻……然而,有时事与愿违,生了女儿。期望越高,失望时精神刺激越大。产妇受不了如此精神压力,又错误地认为自己肚皮不争气,于是得了产后疾病,甚至歇斯底里大发作。
  有学者认为怀孕期情绪压力和高度焦虑易于发生产后精神异常。压力主要来源于:
  母育角色:产妇会“担心婴儿溢奶”、“担心婴儿的衣物穿得过多或过少”、“喂奶时担心婴儿呛到”等等有关母育工作与责任所引起之困扰;
  支持系统缺乏:有“得不到家人足够的心理支持”、“先生不能接受新生儿”等等之困扰;
  面临抉择:生活面临重新调整,以致担心“必须将婴儿交给他人带”、“必须辞掉工作”、“寻找保姆不容易”等;
  身体改变:因怀孕、分娩后造成身体结构改变所引起之困扰,例如“体重控制不能达到理想”、“身材没有恢复”、“腹部肌肉松弛”等。
  
  预防之道
  
  预防产后精神障碍的措施是多方面的。
  首先,要真正树立生儿育女都一样的男女平等观念。夫妻彼此尊重、体谅、欣赏其差异性。
  其次,要预防产褥期感染,在临产前1月禁止房事,以免将病菌带入产道,引起产后发烧。
  第三,家庭成员应做好产后安抚工作。生育和养育是家庭事件而非女性一人的职责,故整个家庭每一个成员须调整自己,进行角色转换。应强化彼此间的沟通(包括与丈夫、家庭其它成员等),多一点关怀、坦诚、倾听和赞美,避免互相歧视。
  第四,利用社区安排各种家庭主妇活动,彼此交换生活经验,避免整日在家忙家务而落入情绪低潮中。平日多运动,保持快乐的心情可预防忧郁的发生。一旦遇到挫折,不妨请可以信赖的亲人好友充当“垃圾桶”,适时发泄吐吐苦水,不要积存心中。当压力过大时,不妨找专家谈谈问题所在。此外,还应保持充足的睡眠。
  编辑/柯淼miaok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