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9期

拨慢心脏损伤的时钟

作者:胡大一 李 洁




  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中,遵医嘱服药的只有12.2%,正确服药使血压能达标的仅2.9%。有些高血压患者症状不明显,便认为没有必要坚持服药。殊不知,就在不知不觉中,心、脑、肾、眼等重要脏器的损害已经在进行了。
  为此,我们特邀请多位专家,谈谈如何减少和延缓高血压对重要脏器的损害。相关文章将于近期陆续刊登在本栏目,敬请关注!
  
  王大爷平素身体强壮,虽说有点血压高,但十几年来没有明显的头痛头晕,便也没把血压高当回事。这几天,着凉感冒后有点咳嗽咳痰,满以为吃点感冒药就挺过去了,谁知病情越来越重,竟然出现喘憋、呼吸困难。到医院就诊,医生说是得了心脏病需要住院。王大爷很纳闷,不就是感冒吗,怎么又成了心脏病了?经医生一解释,才明白了,原来祸根就是王大爷平时不当回事的高血压,由于常年没有控制,发展成高血压性心脏病,终于发生了心力衰竭。
  
  心脏不堪高血压的重负
  
  心脏和外周的血管是一个整体,构成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心脏通过心肌收缩,产生压力克服血管阻力(血压),将心脏内的血液泵到外周血管中,以满足身体和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对于高血压患者,血管的阻力加大,需要心肌更强的收缩,产生更大的压力,使血液能够流向全身的组织。如果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心脏便逐渐增厚以加强收缩的力量来代偿,这就是临床上所说的心肌肥厚。但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却与心肌增厚不成比例,部分心肌处于缺血状态,增厚的心肌结构和功能也逐渐变化。长此以往,心肌渐渐劳损,舒张和收缩能力减退而出现心力衰竭。
  长期的高血压对血管本身也有不良作用。高血压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发生改变,不能阻止血小板等细胞黏附在血管壁上,这些黏附的血小板释放生长因子,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从而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高血压导致的心脏损害
  
  冠心病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是正常者的2~4倍,长期高血压不治疗者,有50%死于冠心病。
  心室肥厚有20%~30%高血压患者可检查出左心室肥厚,轻度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几率比血压正常者多2~3倍,而重度高血压可增加10倍以上。左心室肥厚是心梗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并影响心室收缩功能,是一个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也是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40%~50%的心衰起因于高血压。血压越高,控制越差,发展为心衰的可能性就越大。高血压能导致心室肥厚和心肌梗死,而左心室肥厚和心肌梗死最终又可引起心功能不全甚至发展成心衰,因此,高血压在心衰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较常见,即收缩期血压≥140毫米汞柱,而舒张期血压不高,甚至降低,导致脉压差(收缩压-舒张压)增加。这种脉压差增加可导致左心室肥厚,增加心肌需氧量,同时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其次,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幅度较大,这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增加的一个原因。而且,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常合并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且高血压病程长,使得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心、脑、肾等靶器官并发症如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肾功能不全较为常见。
  
  保心护心避免危害
  
  加强血压的控制高血压病一旦确诊,通常需要终身治疗控制血压,老年患者尤应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定期监测血压,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指出,降压治疗的目标是将血压恢复至130/85毫米汞柱(正常血压水平)或120/80毫米汞柱(理想血压水平),老年人至少降压至140/90毫米汞柱。达标的降压治疗可使患冠心病的危险降低25%,心衰的发生率降低50%。
  对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应根据有无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而区别治疗。对于未发生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可行常规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当发生心力衰竭后,应积极治疗心力衰竭和控制血压,防止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者,在治疗时不但要注重使收缩期血压下降,还要注意不能使舒张压过度下降,否则也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治疗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常合并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治疗高血压时,如果不能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那么即使血压降下来,患者的生活质量、预后均不能达到满意效果。所以,在降压过程中,还要兼顾治疗这些影响高血压预后的疾病。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和延缓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