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1期

过度医疗 有多少可以避免

作者:佚名




  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广大农村人口、城市弱势群体看病难、看不起病;另一个就是过度医疗,大处方、大检查、药物滥用和手术滥用的盛行。
  过度医疗,顾名思义就是医疗的“过度”,是指医疗服务提供者对患者进行不必要的诊疗活动消费。
  这些原本不必要的检查、治疗,使患者不但要承受病痛带给自身、带给家庭的不幸,还要承受这种极不合理的医疗高消费带来的经济上的重压,以及过度检查、用药、手术带来的“额外”伤害!
  为此,我们有必要让广大读者看清过度医疗的现状和它产生的原因,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为您分析怎样减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过度医疗,少花钱、少受痛苦,科学地看待疾病、治疗疾病。
  
  过度医疗之害
  
  一个普通的感冒,给你开最好最贵的抗生素;碰伤一下头给你来个CT、磁共振检查;本可以顺产的孕妇却建议你进行剖腹产;门诊可以解决的问题却要收入院治疗;在已经失去治疗时机的晚期癌症患者身上进行费用昂贵的手术、化疗……
  这些现象,相信我们很多人都了解或亲身经历过。过度医疗并非只是浪费医疗资源那么简单,更主要的是它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不该做的检查做了,如果是无创的,仅仅是多花了一些钱;如果是有创的,还要再承担肉体上的痛苦。不该用的药用了,就可能因为药物的毒副作用造成脏器损害、成瘾依赖,甚至致残、致死等。
  据调查,我国医疗市场每年消费4800亿元,并且保持着1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在这个宏观数据背后,隐含着人们对拥有健康的期盼。然而,表面上看每年都有巨额资金用于医疗支出,医疗事业似乎是欣欣向荣,而大多数患者,却得不到最好、最合理的治疗。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有病时,有48.9%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医疗费用每年都保持着高速增长,老百姓却离合理的医疗保障越来越远。
  
  过度医疗,谁之“过”?
  
  作为当前医疗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不良现象,过度医疗是多方面的原因交互作用的结果。既有医生、医院方面的原因,也有患者方面的原因;既有卫生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
  
  一、 医疗机构的趋利行为
  对于公有制医院,目前国家所给予的财政补贴非常有限,90%以上要靠医院自己创收。为了保证盈利,医院按科室收入完成情况来分配奖金和工资,这迫使医生想方设法增加诊疗的项目、次数,以期获得较好的收益。实行药品招标后,临床用药档次普遍提高,廉价药品被冷落。药品和设备销售中各种明折暗扣,促使高价药、滥用药、超标用药十分普遍。
  另外,医院为增加竞争力和医疗收入,设备不断更新,且周期短,高消费设备替代便宜的常规设备,为早日收回成本,医院鼓励、迫使医生多开检查单。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所谓的“大处方”、“大检查”。
  由于医院的趋利行为助长很多过度医疗,医患之间因此充满了猜疑、不信任,因药费、疗效、服务等问题而发生的纠纷层出不穷,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任与托付越来越少,有时甚至发展成一种强烈的对立关系。
  
  二、法律意义下医生的过度自我保护
  现在我国的医疗事故条例实行“举证倒置”,就是说当发生医疗事故,患者状告医生的时候,不必由患者出示医生有罪的证据,而要求医生提供自己无罪的证明,否则即判定医生有罪。
  于是,医生为了避免漏诊或者误诊,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便会要求患者做所谓的全面检查,使自己的诊断有更多方面的充足的依据。也就是说,为了自保,无论是检查还是开药,医生可能会倾向于保险第一。这样一来,就难免会扩大检查范围,造成过度医疗。
  
  三、过度医疗难以界定
  临床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每一个患者的情况都不一样,即使同一种疾病也有不同的表现,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时期治疗方法也不同,加上由于人类尚未完全征服疾病,医学和医生有时在疾病面前也不是强势,为了患者的利益,有时医生也不得不采取一些“大包围”的诊疗手段。哪些检查是正确诊断所必须的、哪些是多余的,用药的选择如何,基本上由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水平而定。因此,对过度医疗的判断也就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量化指标。这也是过度医疗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四、患者对疾病治疗目标、期望值不科学
  由于普通百姓缺乏医学知识,不理解某些疾病在目前无法根治,不知道某些检查本身也是有害的,甚至不知道治疗目标在哪里,盲目认为贵的就是好的,急于求成,要求医生用好药,做各种检查。也有患者基于自己想当然的判断、听信广告或者道听途说,不惜巨额花费自行买药来吃。最后不但没治好病,花了冤枉钱,反而可能伤了身体。这些,恰恰都助长了过度医疗之风。
  
  可以避免的“过度医疗”
  
  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对制度的完善无能为力,我们也无法从专业角度判定医生的检查治疗行为是不是属于过度医疗。但是,就像在上面谈到的,临床上很多过度医疗都是由于患者或家属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下面,就从典型案例入手,为您剖析哪些过度医疗,是“我们自己的错”。
  
  现象一:追求“根治”引发过度医疗
  很多人认为,治病求“断根”是天经地义的事,所谓控制症状是“治标不治本”。只要是天天吃药,就是病没治好。他们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四处求医问药,不惜花光多年的积蓄,浪费了很多金钱以及人力,甚至掉入了虚假医疗广告的陷阱,属于典型的自身过度医疗。
  典型案例:老王在今年的单位体检中被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在当地医院看病后,医生为老王开了降糖药,叮嘱他要长期坚持服药、定期复查血糖。老王不解:那我这病是断不了根了?这辈子就离不开药了?不管医生怎样解释,老王坚持认为只有“断根”才是真正治病,断不了根就是治不好病,就是庸医。
  于是,老王多方打听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不管是道听途说的偏方,还是报纸电视上的广告,统统买来试。可是一年过去了,医药费花了一两万,血糖却越来越高……
  专家剖析:要让大家接受正确的观点,首先要确定什么叫“根治”。从严格的意义来讲,“根治”是指一次治疗后不再发病。其实,能一次治疗不再发病的疾病并不多(只有那些能获得永久性免疫的病如麻疹、天花、水痘等;某些经正规用抗生素治疗获治愈的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一些经手术治疗摘除病灶后不再发生的疾病如阑尾炎、扁桃体炎等,才可称得上“根治”)。如感冒治愈后还有可能再次感染而发病,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常见病;再如子宫肌瘤、胃溃疡就是手术切除后也有可能再次发病。
  就糖尿病来说,医学界目前还没有找到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中医同样如此。有些人患糖尿病后,盲目迷信一些所谓“祖传秘方”、“专治糖尿病”、“糖尿病可以根治,服药几月包好”等广告宣传,结果落得人财两空。其实,虽然糖尿病目前不能根治,但可以完全控制。有部分病情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不必服药,仅靠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就能够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即使病情较重者,只要坚持正确的、长期的治疗,同样可以长寿。
  《家庭医药》提醒:就当前的医疗技术而言,确实还有很多疾病,尤其是如糖尿病、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无法根治。但无法根治并不代表无法治疗,只要能够控制疾病的发作、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治疗就是有效的。总之,完全没有必要为求一个不切实际的“根治”而掉入过度医疗的误区。
  
  现象二:过分“大方”导致的过度医疗
  在“手头”越来越宽裕的情况下,人们对治病也越来越“大方”,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当前医疗改革中依然享受着公费医疗或者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的患者,由于看病不花自己的钱或者很少花自己的钱,一旦有错误的医疗消费观念,在看病的过程中就容易滋生过度医疗消费的愿望与需求,“过度大方”进而导致“过度医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