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1期

让胰岛素不再无能为力

作者:刘尊永




  所谓胰岛素增敏剂,实际是指噻唑烷二酮(英文缩写为TZD)类药物。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该类药物的优点是不刺激胰岛素分泌,但能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三大作用保健康
  
  ◆降糖作用
  研究证明,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可使全身的葡萄糖摄取量增加44%,增加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如罗格列酮(文迪雅)使静息状态下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量增加了38%。与安慰剂相比,空腹血糖明显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升高。
  ◆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能够降低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每天服用吡格列酮15毫克,可使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下降10%,每天服用45毫克可使高密度脂蛋白上升10%。
  ◆对心血管的作用
  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如吡格列酮,具有直接、非胰岛素依赖性的血管舒张作用,能阻止高血压的发展,全面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它可有效地改变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包括能降低高血压、改善血脂成分、改变脂肪分布等。
  
  两大机制降血糖
  
  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的降血糖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强肌肉等组织,包括骨骼肌的葡萄糖非氧化代谢,抑制肝脏的糖异生作用,从而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生化过程,控制血糖的生成、转移和利用;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另一个机制是通过增强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从而降低高血糖。
  
  适应症 细辨明
  
  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只有在胰岛尚有一定的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胰岛无分泌胰岛素功能(如1型糖尿病),则不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
  因此,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多用于经饮食控制和锻炼治疗效果仍不满意,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用于血糖增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已被列入治疗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
  对于非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伴随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基础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也被推荐作为一线用药。临床治疗结果表明,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对于肥胖和非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同样安全有效。
  
  副作用 请看清
  
  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已经用于临床6年多。截至2004年,有1年使用量的患者已达500万。药物检测已经证明该药在适应症人群中是一种具有良好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的药物。但药物是把双刃剑,临床医生仍应严格掌握该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尽量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害。该类药主要的副作用包括:
  肝脏损害至今未发现吡格列酮、罗格列酮有明显的肝脏毒性作用。但对活动性肝病或是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的患者不推荐使用。
  体重增加 吡格列酮、罗格列酮与磺脲类合用时,患者体重增加较明显。但这种体重增加是有一定限度的,到平台期后可保持稳定,并且呈剂量依赖性,如使用过程中患者体重增加4千克以上,应考虑减量。
  水肿 水肿是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的共性,呈剂量相关性。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单用时水肿的发生率为3%~5%,与胰岛素合用时更明显。出现水肿后可采取限制钠盐摄入以及使用利尿剂等措施。
  充血性心衰 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与胰岛素合用时,充血性心衰发生率升高到1%~3%,应引起高度注意。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者应慎用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
  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禁忌症包括:无分泌胰岛素功能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糖尿病性昏迷者;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急性心衰或有心衰病史者;严重肝或肾功能障碍的患者;严重的感染或外伤,手术前后;孕妇或可能妊娠的妇女。此外,尚无18岁以下患者服用本品的资料,故不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