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妙方精选:玉屏风散

作者:耿俊英 任天池




  屏风,是一种室内作装饰和挡风用的家具,也是一种古色古香的艺术品。有意思的是,我国古代医家创制了一剂名叫“玉屏风散”的方剂,顾名思义,它能抵挡风邪,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防治体虚感冒的良方,有“中成药中的丙种球蛋白”之美称。
  玉屏风散是中医的名方之一,它药味精少,配伍严密,疗效确切,在中医界无人不知。方名玉屏风散,取其有益气固表而止汗泄、御风邪之功,有如御风之屏障,而又珍贵如玉之意。
  
  来源 一般认为该方最早出自宋代张松《究原方》一书。
  方药组成防风30克,黄芪(蜜炙)60克,白术60克。
  用法 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开水送服。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煎服。
  功能 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 1.自汗。汗出恶风,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浮虚。
  2.易感冒。
  
  御风之屏障
  玉屏风散中的药物只有3味,非常简单,但其配伍却非常严密。它以益气固表为主,固中有疏,散中有补,补散并用,相反相成。
  方中黄芪味甘,性温,入肺、脾经,能益气升阳,固表止汗;白术味苦、甘,性温,能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功;防风味辛、甘,性微温,能走表祛风。煎药时加入大枣,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方中黄芪、白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能外泄,邪不易内侵;黄芪、防风相配,固表而不留邪,祛风而不伤正。诸药相合,具有益气固表,祛风止汗作用,为补中有泻,泻中有补,补泻并用之方剂。
  
  辨证要点:
  无故出汗
  本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汗证和多种过敏性疾病,多能取得满意疗效。应用本方以自汗恶风,面色苍白,舌淡,脉虚为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自汗症(自汗是指人体不因服用发汗药或剧烈活动、天气炎热、衣被过厚等因素而动辄自然汗出者——编者注)的常用方剂。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补虚,能益气固表止汗;二是祛邪,能疏散肌表风邪。所以本方所治病证的基本病机是气虚卫表不固,兼有风邪。如《医宗金鉴》所说,“其自汗不止者,亦以微邪在表,皮毛肌肉之不固耳。”
  
  经常感冒者可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抗应激等作用。而且对机体免疫功能呈双向调整性效应。
  现代多用本方加减治疗或预防小儿及成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肾小球肾炎患者易感冒而诱发病情反复发作者,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因外受风邪反复发作之过敏性疾病,以及术后、产后等因表虚腠理不固而致之自汗症。
  
  【注意事项】
  虚人外感,邪多虚少者,不宜;
  阴虚盗汗者(夜间入睡后不自觉地汗出,醒后汗止的,称为盗汗——编者注),不宜。
  本方在临床应用时常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