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运动处方:让您的运动与众不同(上)

作者:钱竞光




  运动健身的益处不言而喻,可是日常生活中,健身带来的烦恼也很多:老年人健身让人不放心,运动是不是过量?会不会有危险?别人长跑效果不错,我也想试试不知可不可以?我想减肥,但不知道该怎样运动?我这里没有专业健身房,场地设备受限,应该怎样因地制宜,制定一个运动方案?我患有慢性病,应该选择哪些运动?
  对运动健身跃跃欲试的你,是不是有些不知所措?别急,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打造一个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案。
  张大爷1995年从工作多年的岗位退休,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日益不佳。此后,他开始寻找强身健体的方法。
  刚开始,张大爷什么都学,什么都练,小区的健身器材每天都要练两下,又参加了老年拳操队,太极拳、功夫扇、武术套路几乎都试过了,但总是觉得效果不满意。他想:“这样瞎练可不行。”于是花钱请教练一门一门教,学好了一门再练另一门。通过努力,他都学会了、练好了,身体也不再经常头疼脑热了。
  与张大爷相比,王婆婆就有些不幸了。她晚年丧偶,孤独苦闷,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煎熬,终于又走出家门,与一堆老年伙伴打在一起了。看到别人锻炼,她也去跟着练,但未曾想,第一次运动中就不慎跌倒,到医院检查,发现脚脖子处骨折,医生告诉她是因为久居家中,突然参加运动,导致意外发生,并建议她以后应该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制定运动处方,科学锻炼。并提醒她,作为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运动安全。
  
  体育运动对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等有良好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人从事同一种的运动都有同样好的效果。对于同一种运动量,在运动员、一般健康者和不同程度的病患者中机体产生的反应差异是极大的。可能对一般健康者该运动量正好对机体产生良好的影响,但对运动员可能达不到使机体产生效果的最低限度,而对某些病患者,却可能已是超过本人最大机能限度的超极限量,并可能导致疾病的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运动处方对“症”下“药”
  
  不同的个体应有适合其机能需要的不同运动,包括运动的形式、强度、时间、频度或间隔、持续周期等,还有个人爱好、兴趣、气质特点等等。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机能状态下,对同一运动的反应和效果也不一样。如何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使机体最大限度地保持或提高机能水平,使某种疾病得到有效地防治或消除,这就像医生要治病,必须根据不同患者身体患病情况开出不同的医疗处方一样,从事体育锻炼或训练也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需要制定不同的运动程序和方案,即运动处方。
  
  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新理念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的几个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对运动处方的研究和应用。60年代初,美国运动生理学家库伯发表的《有氧运动》一书中提出的“12分钟跑体力测验”和“有氧运动得分制”,是极具影响的运动处方应用研究。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采用运动处方这个名词,从而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运动处方是指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锻炼计划。具体地讲,是根据锻炼者机能检查资料,按其健康状况、体力情况及运动目的,用处方的形式,制定适当的运动种类、强度、时间及频率,使锻炼者进行有计划的周期性锻炼的指导性方案。
  在发达国家,根据锻炼目的,通过科学分析,得到最适合的运动处方,是为健身人群必做的一项服务。美国的心脏病学会建议,身体健康者进行运动健身前,都需要进行运动耐量实验(英文缩写ETT)检测,以确保安全有效。
  (下期将继续介绍运动处方的基本内容等,敬请期待。本栏目欢迎您的参与,您想了解哪方面的内容,请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