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2期

牛奶,到底还能不能喝

作者:张 宇 赖 丹




  岁末年初,一场关于牛奶是非的论战突然在网络、报纸等媒体掀起。先是有人推出“人种学说”,称80%的中国人不宜饮用牛奶;2005年11月21日南方某大报刊出了台湾留美学者林光常博士题为《我为什么反对喝牛奶?》的文章,之后,一些报刊、网站相继转摘或转载了该文。一时间,读者纷纷来信来电询问此事。
  牛奶真的不能喝了吗?这里,我们摘取《我为什么反对喝牛奶?》一文中的主要观点,请相关专家逐一评说——
  
  观点一:牛奶导致蛋白质过量
  
  林光常博士:蛋白质重要不重要?非常重要。适量的蛋白质对身体是非常好的,过量的蛋白质会杀人。所有现代文明病,80%以上的罹患,都跟蛋白质摄取过量有关。
  体重乘上0.6,就是你一天需要的克数。比如说体重60千克,你一天需要的是36克。可是你知道吗?你随便一杯牛奶喝下去,再吃一个蛋,你很快就会超过了……
  洪昭毅教授:首先,根据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公布的最新标准,我国正常成人每天每千克体重应该摄入1.16克蛋白质(大约相当于每人每天需要75克蛋白质),老年人应增加到每天1.27克/千克体重,小儿正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中,其需要量相对更多。决不是“体重乘上0.6”。目前,大多数中国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蛋白质摄入不足。就喝牛奶而言,根据最近的调查,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年摄入的牛奶只有8.1升(人均每天22毫升),不足全世界人均值的1/12,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还奢谈牛奶导致蛋白质过量,岂非可笑之至?
  范志红博士:蛋白质过多确实有害。然而,中国人膳食中的蛋白质主要来自哪里?其中一半左右来自于粮食类主食(大米蛋白质含量7%~8%,面粉为10%~12%),余下的来自肉类(含蛋白质15%~20%),以及豆类和豆制品(大豆蛋白质含量35%~40%,豆腐干含蛋白质20%左右,水豆腐5%左右),还有鸡蛋(蛋白质含量13%左右),最后才轮到牛奶(蛋白质含量3%)。一杯牛奶含蛋白质只不过7.5克,仅占一个轻体力活动男人一日推荐量的10%,要控制蛋白质摄入量,少喝牛奶能起到多大作用?随便一杯牛奶喝下去,就很容易导致蛋白质过量的观点,真是杞人忧天。
  王丁棉副会长:牛奶中蛋白质含量不是最高最多,但种类多且品质最佳。牛奶蛋白质中含有8种人体必需而自身又不能自行合成的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得,且其中的蛋氨酸和赖氨酸在植物蛋白中含量很少。大部分的中国人,他们对蛋白质与钙的摄入不是超量而是不足。1杯牛奶加1个鸡蛋就会使蛋白过量的说法,我认为是荒谬至极的谎言。
  
  观点二:牛奶是过敏的元凶
  
  林光常博士:去年我回到台湾的时候,我妹妹的小孩,才4个月大,身体过敏非常厉害,我就跟妹妹讲:“牛奶不要喝!”结果,第二天就好了一半。我跟她解释:很多小孩子会过敏,我在世界各地都看到,每天抓,痒啊!我说牛奶不要喝就好了,蛋不要吃,就好了,就这么简单。
  再讲一个在祖国大陆的研究,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花费了将近一年时间,研究人员对3140名2岁以下儿童进行食物过敏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4~6个月大的孩子,是食物过敏的高发年龄段,其中以牛奶和鸡蛋为引起儿童食物过敏最常见的食物,占整个食物过敏患者的63.6%。当孩子出现呕吐、腹泻、打喷嚏和皮肤湿疹症状的时候,就是告诉你:我不能吃这些东西,不要再喂我吃了。
  黎海芪教授:对儿童而言,常见的致敏食物有牛奶、鸡蛋,其次为花生、大豆、鱼和橘子。在牛奶、鸡蛋、花生三种最常见的致敏食物中,花生过敏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国外4个用牛奶诱发过敏的研究表明,有2.2%~2.8%的小儿在1~2岁时出现牛奶过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首次在国内报告,0~24个月儿童食物过敏的患病率为3.5%~5.2%。
  王丁棉副会长:发生食物过敏的小儿毕竟是少数,也不能笼统地把食物过敏的原因都归结到牛奶身上。仅因极小部分的婴幼儿对牛奶有过敏,就封杀所有的人饮用牛奶,这未免有些因噎废食。
  范志红博士:医学研究中发现,4~6个月的孩子用牛奶来喂,有可能增加皮肤过敏的发生率,但并不能得出长大后不能喝牛奶的结论。过去,中国人祖祖辈辈都不喝牛奶,照样有人过敏,不能把皮肤过敏的成因都归罪于牛奶。
  
  观点三:牛奶无法消化
  
  林光常博士:现在牛奶里的蛋白质是母奶的3倍,我们身体根本没有办法处理,而且它的蛋白质几乎都是酪蛋白,身体非常难消化,那就造成消化不良的问题。胃病、胃酸过多、胃痛,我说你酪蛋白不要吃就好了,就这么简单。
  根据英国营养学家的研究,英国目前至少有700万人喝牛奶后,因为胃肠无法完全消化而产生了长期疲劳、关节炎、消化不良等健康问题,这些症状在医学上叫乳糖不耐症。英国专门治疗这个疾病的马太医生就说,临床上他对这些病人进行调查,在他们不喝牛奶之后,健康状况就有显著的改善,甚至完全恢复健康。原先喝牛奶的在不喝牛奶之后,疲劳、头痛、持续性的肠胃不适、气喘、心悸,却完全消失。
  范志红博士:所谓牛奶蛋白质比母乳高3倍而难以消化,仅仅是对于1岁以内婴儿来说的,而不能套用到成年人身上。难道说,牛肉蛋白质含量比母乳高9倍,就不能吃牛肉了么?大豆蛋白质含量是母乳的30倍,难道就不能吃?成年人难道还要喝蛋白质含量1.2%的母乳?
  至于喝牛奶会导致乳糖不耐症,这是一个不准确的提法。乳糖不耐症是因为多年长期不接触牛奶,突然喝牛奶而导致的肠道消化不良反应。如果从断奶后的1~3岁开始,经常喝少量牛奶或酸奶,维持乳糖酶活性,便不会发生明显的乳糖不耐反应。
  蔡东联教授:尽管中国人发生乳糖不耐症的比率较高,但是由于牛奶的营养价值很高,我们并不能因此反对大家喝奶,只不过喝奶要有正确的方式。少量多次地饮用乳制品,或同谷物(如饼干)一起食用,都是避免乳糖不耐症的好方法。酸奶中的乳糖已经分解,所以乳糖不耐受者可以喝酸奶。现在还有加入乳糖酶的鲜奶,乳糖不耐者完全可以喝。
  
  观点四:牛奶越喝越缺钙
  
  林光常博士:现在的牛奶含有大量蛋白质,蛋白质在身体里代谢的时候会产生大量酸性物质,这样体质就会偏酸,体质偏酸就容易生病,而我们身体有一个自主机能,会从身体里面溶出碱性物质去平衡这个酸性,让你不会那么快生病。
  那么各位,我们身体里面什么物质碱性特别高啊?就是钙。
  所以你越喝牛奶,体质越酸,钙又是储存在骨骼里面,所以骨头里面的钙就溶出越多——越喝牛奶,就产生越多酸性物质,酸性物质越多,钙就越流失,钙质越流失,你越以为不够,再去喝牛奶补钙,越喝牛奶钙越流失。
  所以我的结论是:想得骨质疏松症吗?请多喝牛奶。
  范志红博士:林博士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牛奶并非酸性食品。相反,它呈弱碱性。关于这一点,有很多学术著作当中的数据为证。这是因为,牛奶中富含钙、镁、钾等金属元素,总体平衡的结果,碱性元素略占优势。据我国测定数据,100克牛奶中含钾高达120~130毫克,钙110~140毫克(平均约为120毫克),而磷只有60~80毫克。林博士并不充分了解牛奶的化学组成,却信口推断牛奶为酸性食品,在学术上未免显得有些不严谨。既然牛奶并非令人体质偏酸的食品,所谓“牛奶越喝越缺钙”的理论就站不住脚了。
  洪昭毅教授:其实,关于摄入过多蛋白质造成钙的丢失问题,科学家早有研究,而且结论也很明确:每多吃1克蛋白质可导致10毫克尿钙的丢失。但其原因并非林博士所说牛奶酸碱性的问题,而主要与蛋白质食物中所含的磷酸盐(可能还有硫酸盐)可与钙结合成复合物,不利于肾小管对其再次吸收有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