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4期

顺应生物钟,保健巧养生

作者:张国喜




  宇宙万物,无不拥有自身独特的规律:牵牛花黎明时竞相开放,夜来香在月光下散发出幽香,蝙蝠白天睡足夜间活跃,公鸡专门在拂晓比赛歌喉。在非洲的密林里还有一种报时虫,它每过一小时就变换一种颜色,被称为“虫钟”;南美洲的第纳鸟,每过30分钟就会“叽叽喳喳”地叫上一阵子,误差只有15秒……
  花鸟并不懂得分辨时间,那是什么使得它们的生命活动如此有条不紊呢?其实,这些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钟”现象,是生物钟在左右生命的节奏。
  
  古人的“天人相应”观点
  自然界有生物钟,那人类呢?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记载,意思是说人的生活规律应该与自然界天地日月(也就是时间)的变化相适应。《黄帝内经》还出提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就是说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规律是一切生物生长的基本法则,人们也要根据四季变化的特点采取春夏,保养阳气,秋冬保养阴精的养生方法。
  生物钟在疾病的变化规律上也有所表现,《黄帝内经》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意思是说患有疾病的人,在一天当中常常会出现早晨的病情渐轻,中午病情稳定,傍晚开始加重,深夜病情最重的周期性变化。现代医学在临床上也观察到这种现象。
  
  人体内的生物钟
  
  19世纪末,西方的科学家也开始注意到了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具有“生命节律”现象,到了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物钟”一词。
  人体的生理指标,如体温、血压、脉搏;人的体力、情绪、智力和妇女的月经周期等等,都会随着昼夜变化作周期性变化,这些其实都是生物钟对人体的调控。在自然状态下,人体的生物钟会根据外界环境中明暗和温度等周期性变化,在24小时内进行有规律地活动。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在保持其生物钟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健康状况往往较好;而生物钟一旦被打破,且长时间处于紊乱状态的话,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适或疾病,有时甚至危及生命。
  
  顺应您的生物钟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健康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终日劳作,越显健康,有一天,由于儿女的孝顺,让他们休息“享清福”,结果不是周身不舒服,就是一病不起。还有刚退休的老人,身体状况反而不如上班的时候,都是与生物钟突然改变有关。
  因此,认识了生物钟,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有“规律”地生活。老年人对几十年形成的生物钟要保养好,不要轻易改变它,免得引起生物钟紊乱而影响身心健康。孝顺的儿女们,也不要轻易让老人迁就你们的“孝心”。
  年轻人也有必要认识和掌握自己的生物钟。以面临大考的考生为例,由于夜晚环境安静,精力集中,考生中一般坚持夜间学习的居多。但是人体的生物钟一旦适应了这样的作息习惯,将不利于在白天进行的考试的发挥。因此,在考试前二、三个月,就应逐渐改变这样的习惯,把生物钟调整过来,才能在考试中发挥最佳水平。
  最后,我们预防疾病、服药等也有生物钟的规律可循。例如,哮喘常常会在夜间加重,提前给予药物预防会减轻病情;心脑血管疾病在上午的发病率较高,在此时积极地采取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