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7期

询诊热线

作者:佚名




  血压降不下来怎么办
  
  我84岁了,患有高血压,6大类降压药中我服过5大类,德国、美国、法国的药都用过,但就是降不下来,每天药费达30元,不堪重负。请胡大一教授指点该怎么办?
  成都罗礼嘉
  
  罗礼嘉读者:
  您的血压下降不满意,首先应查找一下原因。您已80多岁高龄,应注意有无肾脏病变或损害,注意查一下有无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血肌酐水平如何?也可做一下肾脏的超声检查。同时,药物要做一些调整。您的血压为单纯收缩压升高,脉压大,不应首选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可用氨氯地平5毫克/日,必要时加到10毫克,可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4~8毫克/日。
  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心内科教授胡大一
  
  
  >>脑缺血性疾病应注意些什么
  
  我今年60岁。7年前,我因脑血管硬化病住院,当时有走路不稳、举步艰难等症状。2002年经核磁共振(MRI)扫描发现有:①左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脑腔隙性梗塞伴脑软化;②双侧脑室旁纹片状缺血灶;③脑萎缩。经治疗后有所好转。2005年再做脑MRI复查,除上述病变外尚有脑白质脱髓鞘改变。当地医生认为病情在加重。我自患病以来一直在坚持治疗。服用丹参、维脑路通、血塞通、灯盏花素、西比灵、尼莫地平、肠溶阿司匹林(因血小板减少停服)等药。现提出下列问题请予解答:①为什么越治越重?②应服什么药好?③生活上应该注意什么?④能吃花生吗?
  四川蓬安县 王严和
  
  王严和读者:
  首先建议您做一次头、颈部的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即MRA),查明脑血管狭窄的部位和范围。如果血管狭窄位于颈部或颅内的较大动脉的分支上,可考虑采用血管内支架安放术,来改善脑的供血,使目前尚可逆转的病变得以改善,并可防止新的缺血灶出现。您提出的问题,现答复如下:
  1.脑缺血性病是一缓慢进行的病,并有突发性事件出现的可能。单纯用扩血管药物,其作用比较有限,甚至在用药的情况下还可能发生隐性脑梗死。
  2.目前您服用的药物主要是扩血管性的,都可以用,但也不宜重叠太多,建议将一些服用时间已长,而效果不显著的药停服。加服银杏叶制剂(如斯泰隆片、百路达胶囊等,选定其一试服)。更重要的是预防突发脑梗死,要服用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可考虑应用肠溶阿司匹林片,每次50毫克,每天1次,对防止血小板的凝集有较好作用,副作用也小。您血小板减少是否与阿司匹林有关,建议做进一步检查。
  3.生活上应戒烟禁酒,避免暴饮暴食,减少油腻食物摄入,适量运动。条件许可的话,每天做氧吸入治疗1小时左右。
  4.花生可以吃,但应去皮吃,因花生皮有促凝血作用,可能会增加脑梗死的机会。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终身教授史玉泉
  
  >>眼皮抽动是什么病,该怎么治
  
  我今年50岁。从2004年初开始,左眼眼皮不规则抽动,有时不易睁开,睁开后就没事,视力好。到过省医院眼科看,做过维生素B12封闭,点过维生素B12眼药水,但都无效。到神经科看,医生没说是什么病,开给妙纳、黛力新和妥泰3种药。服了两个星期后,眼皮抽动有明显改善。我没有出现过焦虑症状,更没有癫痫,为什么医生给我服黛力新和妥泰?请问,我患的是什么病?该如何治?
  广东覃蔚菡
  覃蔚菡读者:
  根据您来信所述,考虑患有左侧面肌痉挛。该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和面神经受血管压迫有关。部分患者先前曾患面神经炎,出现过面神经麻痹。
  该病以中老年妇女一侧发病多见,发作时表现为眼裂变小,口角向一侧牵扯,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激动、疲劳及面部自主运动时加剧。病情缓慢进展,可长达数年、数十年。可做头颅核磁共振(MRI)、脑电图(EEG)检查,以排除其他器质性原因。
  本病的治疗可采用抗痫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妥泰属抗痫药物,但一般不作首选),需长期服用最低有效量以控制症状。如发作停止可停药。另外可考虑使用50%乙醇做面神经阻滞治疗;也可用肉毒杆菌毒素A,做痉挛肌肉的多点局部注射。这两种方法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并且常伴有暂时性面肌瘫痪,因此为了维持疗效常需重复注射。
  如果症状明显干扰了工作和生活,可考虑手术切断面神经(可遗留面神经瘫痪,亦可能复发)或后颅窝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好,但要求专科医师操作)。至于使用妙钠和黛力新可有助于症状控制,如果单用抗痫药能控制症状的话,可考虑停用,以减少使用药物及避免相互影响。
  上海华东医院神经内科教授金永寿
  
  >>慢性胆囊炎该如何治
  
  2005年5月,我感到肝区疼痛,到医院做B超检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同年8月又去医院做彩超检查,发现囊内口有一个3~4毫米的息肉。经服抗生素及中药,没有好转。同年12月再去医院做彩超检查,发现肝右叶有个9毫米大的血管瘤,诊断为肝血管瘤。请问,慢性胆囊炎该如何治?会引起其他疾病吗?为什么几次检查结果不一样?
  安徽张明星
  
  张明星读者:
  胆囊炎是一个笼统概念,它可以伴有或不伴有胆囊结石,可以伴有或不伴有胆囊息肉;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混合存在,分别被叫做非结石性胆囊炎、结石性胆囊炎、胆囊息肉(或多或少伴有炎症改变)。这种病变既可以慢性的形式出现,也可以急性发作,前者称慢性胆囊炎,后者称急性胆囊炎。
  您第三次B超发现一个9毫米的小血管瘤,可能是前两次检查操作者忽略所致(因为血管瘤较小,不易发现),这样小的血管瘤不必处理,对您身体没有任何影响。您几次检查有不同的结果,可能是息肉较小的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非结石性胆囊炎和细小的多发息肉(直径在1厘米以内),需要长期随访(半年至1年做一次B超检查),主要观察胆囊壁的厚度,胆囊的大小、胆囊的浓缩和排空功能,息肉数目及体积大小的变化,不能贸然行手术治疗。目前这样的手术是做多了而不是少了。如果发现胆囊壁明显增厚(4毫米以上),或有结石且伴有明显症状,或息肉直径大于10毫米就必须做手术了。
  由于上腹部内有很多脏器(胃、十二指肠、肝胆、胰腺等),它们所患的疾病在症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对每个疾病的诊断都需持慎重态度,特别是对慢性胆囊炎,单凭胆囊壁毛糙做出诊断是十分有害的。单纯的非结石性胆囊炎并不会引起其他脏器功能的变化和产生相应的症状。
  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主任医师陈训如
  
  >>髋关节融合能否治愈
  
  我51岁了,1988年10月患髋关节结核,经过3年的治疗,已能丢掉拐杖跛行,并可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但1999年12月,病情又复发,经过治疗,左关节融合,不能弯曲、外展。请问,贴外用药有效吗?我的左髋还能活动如常吗?
  江西罗良才
  
  罗良才读者:
  您的病情基本了解,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您目前有无髋关节的疼痛。
  如果您髋关节还有疼痛,而且安静时也疼痛,或者还有发热、盗汗等症状,那说明结核可能还未控制,您就需要去医院做抗结核治疗,甚至做结核病灶清除、关节融合手术。
  如果关节仅仅是行走时疼痛,也需要到医院检查,看是否有髋关节假关节形成。如果是,也需要行关节融合手术,可以解决疼痛问题。
  如果髋关节只是僵硬但并无疼痛,说明您的髋关节已经融合。那我也只能遗憾地告诉您,此时您关节的状况,就目前的世界医学科技水平来说,已经是力所能及的结果。髋关节僵硬不是药物(无论是口服还是外用)所能解决的,也没有合适的手术方法来解决。人工关节置换可以解决您的关节活动问题,但您髋关节的肌肉力量已不可能恢复到正常,无法良好地带动该关节。如果做了手术,您走路反而会更加不稳。而且,由于是结核病灶区行手术,感染的风险极大,手术常常以悲剧收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