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7期

语言交流也是“良药”等

作者:佚名




  语言交流也是“良药”
  痴呆老人的早期表现常常是记忆力减退,刚刚做过的事,或刚刚说过的话,转眼间就忘记了,进而是语言表达出现障碍,含糊不清或者所答非所问等等。
  在家庭护理中,一些亲属以为老人都“傻”了,跟他说话他也听不懂,就不再或极少与痴呆老人进行语言交流,只是按时吃药、按时供饭而已。殊不知语言交流也是“良药”。
  痴呆症是由于脑细胞功能衰竭引起的疾病,脑细胞功能衰竭可能因脑梗死、脑溢血等突然发生,但在总体上它有一个衰竭的过程。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多跟痴呆老人进行语言交流,有利于刺激脑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脑细胞功能的衰竭速度。在与痴呆老人进行语言交流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其实,患者回答的正确与否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你的提问促进了他的思考和语言表达。所以,应不厌其烦与其对话,比如,饭后马上问他吃的什么,回答正确则给予鼓励,回答不出,可给予提示,答出后仍然鼓励。即使回答错误也没关系,告诉他之后,马上提问,若答出同样给予鼓励。鼓励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可以帮助痴呆老人树立信心。
   (摘自《生活日报》文/陈东)
  
  性格与健康
  研究证明,不同性格与疾病有一定关系。比如,平常我们所说的“急性子”就是引起心脏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性格的人患心脏病的比例相当高;而性情孤独忧郁的人,即内向性格的人,患癌症的比例较多。
  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发生衰退,性格也有改变,有的出现精神抑郁,烦躁不安,固执己见或情感淡漠;有的则反应迟钝,优柔寡断,语言唠叨。这些性格变化都可作为不良因素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因此,必须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排除干扰,以保证心理健康。
  虽然人的性格是由遗传、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并受大脑活动直接影响。但是性格不是绝对不可改变的。具有不良性格的人只要加强修养,就一定会收到满意效果。我国正在大力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它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指南,只要认真去做,就会养成良好高尚的性格,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摘自《大众健康报》文/白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