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7期

一段没有出路的“父女之情”

作者:马志国




  周六的晚上,一个中年男子拨通了我的心理咨询专线,向我讲述了下面的故事——
  
  我是一家厂子的技术人员,今年40多岁,是个残疾人,腿有点毛病。10年前和妻子离婚后,一直没有再婚。因为有一个女儿留给了我,我怕再婚会给女儿带来伤害。女儿今年已经14岁了,正在读初中。两年前,厂里让我带一个女孩做徒弟。这个女孩很听话,很聪明,工作也很认真出色。在两年多的工作中,我们师徒彼此关心,相处得很好,感情也很好。逐渐地,大约从去年冬天起,我感觉我们的关系超出了师徒之情,如同父女那样亲近。
  空闲时我们常在一起谈心。一次,我对女孩说:“你说是为什么,我特别爱和你在一起,如果见不到你,心里就很想你。”她动情地说:“这是因为我是您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这种有如父女般的情意,让我感到了一种从没有过的温馨和幸福。
  两个月前的一天,我第一次请女孩来家里,我们一起包饺子。我告诉她不要告诉别人,免得说闲话。不知怎么回事,女孩还是如实说出去了。结果闹得传闻很多,大家议论纷纷。
  后来,女孩不再和我在一起上班了。再后来,女孩说为避免议论,不能常和我在一起。这让我感到很痛苦,我每天都想看到她,我们还是经常地通话见面。每次她给我打来电话,我都非常高兴。我们就这样若即若离地保持着联系。可是我还是感到了忧虑。我对女孩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以后看不到你了怎么办?女孩说,我会经常来看您。
  我敢说,我们之间没有任何别的意思,我们相处没有过性的接触,我也没有过性欲冲动,没有任何别的图谋,我感觉我们就是父女感情。现在,女孩似乎总是在故意回避我,做出一些让人不高兴的事情。我不明白女孩为什么这样,与其今天拒绝,不如当初不那样待我,当初她为什么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心里很别扭,想放弃和女孩的感情,但是又不忍心。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了,我该怎么办?
  
  精神依恋和洛莉塔情结
  心理咨询师常常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帮人看清自己的故事。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演绎出这样的情感故事呢?
  就这位中年男子来说,作为一个残疾人,拉扯一个孩子,又当爹又当娘,十几年来生活的风风雨雨都是一个人来承受,肯定在感情生活上有很多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长期处于相当饥渴的状态。男人孤独的心灵最需要女人的抚慰,女人就像男人心理上的母亲。于是,在彼此相处之中,很容易一步步走近,直到走向精神依恋。
  此外,还有“洛莉塔情结”的作用。《洛莉塔》是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巴科夫于1919年逃亡美国后写成的一部小说的名字。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执著地追求一位少年美女,最终爱情破灭。后来,心理学便借用“洛莉塔情结”概念,主要是指中老年男性在潜意识中具有的一种被压抑着的对年轻女性的性爱心理。洛莉塔情结可以视为女孩恋父情结的一个颠倒,这是压抑对自己女儿的性爱,把女儿与其他同龄的少女加以角色替代的一种表现形式。至于他的徒弟,对他可能是同情,可能是关心,可能是敬重,两个人便有了较深的感情交流。
  
  看清感情的方向
  这位咨询人把师徒的感情看成是父女感情,也许是说他们的感情没有性爱的成分,而有很大的父女之爱的成分。对此是可以理解、无可厚非的。但这样一种所谓的“父女感情”是没有出路的。因为,在这样的感情之中,不能完全彻底地排除性的作用。在内心深处,这样的感情是以潜在的性欲望为原始动力的,就是说它不同于以血缘关系为原始动力的亲情,它是以两性关系为基础的友情。这样的感情如果深入发展是很容易演变为爱情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感情即使不是出于情爱或性爱,也很容易发展为两性之间的情爱或性爱。也许,现在他们的感情中就已经夹杂了情爱的成分。如果感情到了这一步,怕是谁也难以承受。既不能永久地保持“父女感情”,又不能发展为常态的男女爱情,这不是没有出路的感情吗?
  就这位咨询人来说,如果为了寻求男女爱情,何必在如同女儿的一个女孩那里寻求几乎没有一点现实性的爱情?如果为了寻求父女感情,不是有自己的亲生女儿就要长大吗?何必在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孩那里寻求并不真实的“父女感情”?那将是怎样的尴尬?
  总之,把这段感情定位为“父女感情”,是没有出路的,是给自己制造一段尴尬的感情故事。面临感情的困惑,看清自己,往往就比较容易把握自己。那么,怎样避免如此的尴尬呢?
  “只有放弃。”在我们进行了上面的交流之后,这位咨询人面对自己的感情故事似乎找到了几分理智,有了几分轻松,“真是人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谢谢您帮我看清了自己。”
  编辑/余曼 yuman@cpc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