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9期

走出再婚的心理困扰

作者:马志国




  □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心理咨询师马志国
  
  电话约定后,刘先生坐在了我的面前,讲述着他再婚生活的故事——
  我今年55岁,一年前,妻子病逝。尽管儿女们都孝顺懂事,妻子的去世还是让我感到生活失去了阳光。出于感情和现实生活的需要,我萌发了再婚的想法。
  很快,有人给我介绍了丈夫因车祸去世不久的杨女士。相识没几天,我们就定下了婚事。我想,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再婚不过是搭拌过日子,还谈什么恋爱?
  就这样,我和老杨走进了婚姻。我手头有些积蓄,老杨也有退休金,我们搬进了新房子,衣食无忧。新的生活让我觉得充满希望。可不久,我却感到了一种不和谐。
  老杨最大的嗜好就是“码长城”,刚结婚时,她还能控制自己。可时间长了,她又和原来的牌友们坐到了一起,常常到晚上后半夜才回家,有时候甚至“战斗”到天亮。我从不沾牌桌,睡眠又不好,面对她这样的生活方式,很是头疼。她和我前妻太不一样了,前妻是个过日子手很紧的女人,从来不乱花钱。
  说起来,老杨也是挺能吃苦的人。再婚后我俩办了一个早点部。每天都要老早起来,一忙就到中午。可是,中午一过她就直奔牌桌。说她几句吧,她竟然回答:谁知道自己能活到什么时候,活一天算一天吧!
  您说,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过头?我看我们这婚姻也没路了!
  说到这儿,刘先生激动了,饱经风霜的脸上挂满了无奈和愁苦。
  从心理学来看,老人再婚是人际心理和性爱心理的需要,顺乎天理合乎人情,对老人的身心健康,对家庭的和谐幸福,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都是一件大好事。然而,当一些老人“排除万难”勇敢走进再婚殿堂时,却常常守不住这份来之不易的真情,纷纷闹起“婚变”。一项调查显示: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中,再婚后的离婚率高达70%~80%。这是为什么呢?
  从刘先生的例子不难看出,老人再婚并不仅仅是搭伴过日子这么简单,同样需要充分的沟通和心理调适。刘先生的无奈表面看来是因为杨女士热衷“码长城”,实际上源于再婚的心理困扰:
  ◆婚前的凑合心理使再婚带有盲目性再婚者特别是老年再婚者常常有这样的心理误区:后半生了,好歹搭个伴也就是了,因而对婚姻缺乏审慎的思考。刘先生和杨女士就是由于这种凑合心理,在彼此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必要了解的情况下,再次走进婚姻的。
  ◆婚后的补偿心理使再婚期望过高再婚者表面上抱着凑合心理,但深层的潜意识里往往并不满足于凑合,反而对再婚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把失落的东西在新的婚姻中找回。这种期望往往超出再婚能够给人的实际补偿。所以,再婚者常常感到失望。刘先生痛诉“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过头”,其实,就是补偿心理没有得到满足的体验。
  ◆强烈的怀旧心理使人难以接纳新伴侣因配偶去世而再婚者,往往对原配偶心存深深的怀念,再婚后又不由自主地把现配偶和原配偶进行对照。这样的对照往往缺乏理性,很容易以现配偶的不足与原配偶的优点相比。刘先生明显存在这样的怀旧心理,越是回味前妻的好处,越不能很好地接纳杨女士。
  ◆心理自我防卫失当影响彼此心理相容适应了过去生活的人,面对新的伴侣,心理上还很难完全彼此相容。于是,会在潜意识中使用心理自我防卫机制,彼此或多或少地存有戒备心理,在经济生活中怕自己吃亏,在感情生活中难以彻底投入。
  ◆漫长的心理磨合期让人难以适应再婚夫妇各自已经有过一段很长的婚姻历程,再婚后需要更艰难更漫长的磨合。过去已经磨合好的东西又给新的磨合增加了更大的难度。刘先生的再婚正是这种情况。这种磨合也包括性生活方面的磨合。刘先生虽未谈及这方面的问题,其实也在所难免。
  当然,就杨女士方面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上的心理困扰。此外,她对生活际遇形成了消极的归因和体验——谁知道自己能活到什么时候,活一天算一天吧!这让她心中没有了阳光,没有了希望。
  进行了如上的沟通后,刘先生表示理解和领悟。
  欣慰之中我顺势说道:“人的思维陷入情绪化时常常出现一个误区——先把结果看死了。既然结局没有了希望,现在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应取的思维策略是,将结局看成可变的。这样,我们才愿意面对现实积极地付出努力。您说是吗?”
  “照这样说,我们的婚姻还有希望?”刘先生不再沮丧。
  “只要不把前面的路堵死,就可以找到走过去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沟通。有些夫妻总是抱怨说一谈就顶牛。那根本不是在沟通,而是在赌气。沟通不是彼此的责难、怪罪、攻击,而是先彼此拉开一段心理距离,创造一个共享平台,静下心来各自看看面临的问题。然后再平心静气地谈谈各自的生活感受,以及对婚姻的建设性想法。沟通的结果,必是彼此多了几分接纳和宽容,这样,再婚的家庭就能成为生活的乐园。”
  刘先生和我握别的时候,脸上的愁苦淡去了。后来,他们的婚姻发展得很好,我为他们积极建设第二次婚姻而感到欣慰。是的,走进婚姻不是来享受,而是来建设。再婚更是如此。
  编辑/余曼实习编辑/胡潇潇 xiangersiss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