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0期

抗血小板新药噻氯匹定开始用于临床 等

作者:佚名




  抗血小板新药噻氯匹定开始用于临床
  
  继阿司匹林之后,另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噻氯匹定开始应用于临床。数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降低主要血管事件(卒中、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方面,噻氯匹定较阿司匹林更有效,进一步降低主要血管事件达12%。
  (编者:抗血小板药物有了新选择。)
  
  利尿剂与痛风反复发作相关
  
  美国波士顿医学院Hunter等报告,近期应用利尿剂会使痛风性关节炎复发的危险增加3倍多。
  研究者从网上在线招募了既往有痛风发作并同意提供医疗记录的患者,进行病例交叉研究。共197例患者完成了对照期和危险期的问卷。参加者主要为男性(80%),一半以上受过大学教育。在校正了饮酒和嘌呤的摄入量后,痛风发作前48小时应用利尿剂出现痛风复发的比值为3.6,噻嗪类和袢利尿剂的比值分别为3.2和3.8。
  研究者认为,治疗高血压和充血性心衰有效的替代药物很多,医生完全能够对这一人群进行个体化治疗,对既往存在痛风的患者避免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和袢利尿剂,能够降低痛风复发的危险。
  (编者:痛风患者,离利尿剂远一些。)
  
  中风受生物钟影响,早晚2个时段高发
  
  据《苏格兰人报》报道,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早晨6点到8点和晚上6点到8点这2个时段最易发生中风。专家表示,人体的生物钟似乎会影响中风的发作,在人们睡着的时候,发生中风的风险最低。总共有12957名患者参与了这项研究,他们都分别经历了3种类型中风。
  然而,研究人员还记录到,中风也可能在早期睡眠中发作。通常,睡觉血压会降低,所以就削减了发生中风的危险,但低血压也是引发脑梗塞的一个危险因素。
  (编者:中风高发时段,尤其要提高警惕。)
  
  英国医学杂志评述中国人超重现象
  
  英国《医学杂志》近日刊登文章称,在中国13亿人口当中,将近1/5的人已经超重甚至可以划归肥胖之列,而且这个问题在儿童,尤其是男童当中更为严重。
  文章称,研究人员发现,2000年时中国年龄在7~18岁的青少年当中,有1000万人超重,这一人数较之1985年增加了28倍,同时这些超重的青少年中有400万人已属肥胖,这一数字较之1985年增加了4倍。
  随着越来越多人口体重超重,中国有可能面临相关的一系列慢性病的威胁,包括糖尿病和心脏病,这对于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而言可能会带来麻烦。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未来10年,中国可能因为很多民众死于与肥胖相关的心脏病、中风及糖尿病而损失5580亿美元。
  (编者:体重超重迫切需要重视。千万不要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
  
  产后一小时是为新生儿打基础的黄金时间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萨尔福德大学的玛丽·普莱斯博士日前建议,在产妇分娩后1个小时内,新妈妈们应该把赤裸的新生儿抱在胸前一个小时,这不仅有利于培养母婴亲情,而且还有助于婴儿平静下来,预防感染并为他们接受母乳喂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本人就是一位知名助产士的普莱斯还说,上述一小时应该被称为新生儿出生后的“黄金小时”。
  (编者:母亲永远是孩子最好的港湾。)
  
  预测老年性痴呆有新法
  
  据瑞典研究人员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他们开发出一种新的痴呆患病危险评估方法。该方法针对体质指数、胆固醇水平、吸烟和活动量等因素分别进行评分,各项评分相加后得出痴呆危险评分(0~15),可预测中年人20年后罹患痴呆的危险。研究者发现,年龄大(≥47岁)、教育程度低(<10年)、高血压、高胆固醇和肥胖者易出现痴呆。
  (编者:自我评估一下吧,如果危险性高,可要早期积极预防哦。)
  
  西南医院采用新型神经介入微创术治疗细如“头发丝”的颈内动脉
  
  本刊讯(通讯员蒋锐) 重庆张某因动脉硬化引起左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仅有“头发丝”般粗细,造成其一过性右侧肢体瘫痪和失语。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内科采用西部首例“木马球囊堵塞颈动脉保护术”介入治疗术,用类似于“渔网”的小支架撑起了细如“头发丝”的颈内动脉,解除了患者的病痛。据悉,与传统的开刀手术和过去的保护伞介入治疗法相比,该手术创伤小、风险小、患者痛苦小,并且患者只需局部麻醉,术后几天便可出院。
  (编者:介入手术的不断发展,真是患者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