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期
主食巧加工 营养不打折
作者:耿珊珊 蔡东联
当热气腾腾的米饭、香喷喷的烙饼端上饭桌的那一刻,您可知道,饭、饼中有多少营养素已丢失?而且,这些营养素的损失都是因为在烹调中采用不恰当的加工方法、烹调手段造成的。
中国人的传统主食是谷类食物,包括米、面、杂粮等。这类食物可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不过,在对这些食物原料进行选择、加工、加热、制作等过程中,上述营养素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流失。如何能减少这些营养素的流失,还自己一份不打折扣的营养餐呢?以下“两多三少一巧妙”是您应该做到的。
两多
多淘陈米何谓陈米?陈米指存放时间超过1年的米,一般颜色黯淡发黄,用手搓不会产生油。这种米可能含有黄曲霉毒素,而黄曲霉毒素有很高的致癌性。因此,在食用前应反复搓洗,以减少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购买时最好选择大型超市、粮油专卖店等正规销售点,选择包装上有QS标志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
多蒸煮烙以煮、蒸为主的烹饪加工方法,对大米中营养素的影响较小。蒸馒头、蒸包子、烙饼等,对面粉中维生素的影响也较小。
三少
少淘新米新米米粒外层的糊粉层和胚芽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但大米在烹调之前一般均需淘洗,并择去沙石。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营养素就会丢失,特别是水溶性维生素。有实验证实,米被淘洗2次,维生素损失40%,矿物质损失15%,蛋白质损失10%。由此看来,米淘洗次数越多,营养素损失就越大。所以,应尽量减少淘米次数,一般不宜超过3次。淘米时不要用流动水冲洗或开水烫洗,更不可用力搓洗。
少吃捞饭捞米饭就是将米煮至变软、发胀时捞出,再放入笼屉内蒸熟。因为捞米饭吃起很香,所以不少家庭都有吃捞米饭的习惯。殊不知,这种做法导致很多营养素都随着丢弃的米汤而流失了,是一种很不合理的制作方法。
那是不是说捞米饭就完全不能吃呢?也不尽然,只要您将米汤利用起来,捞米饭偶尔还是可以吃的。
少炸烘烤众所周知,面食的烹饪方法除了蒸、煮、烙外,就是炸、烘烤等。炸油条、油饼,因油温高又加了碱,可使维生素全部被破坏。高温烘烤也会破坏绝大部分维生素。
一巧妙
主食中是否用碱,是一个比较考究的问题。巧妙地添加食用碱,确能增加一些主食的口味,便于营养素的吸收;而有些食物加碱后,又会破坏其中的维生素。
有人为了把大米粥熬得又香又黏,常常在粥锅里加碱。这样做虽能让粥的口感好,但却导致米中大部分维生素被破坏。因此,这一做法不值得提倡。
在烹饪玉米类主食,如做玉米粥、蒸窝窝头、贴玉米饼时,可在玉米面中加点小苏打(碳酸氢钠)。这样,不但色、香、味俱佳,而且玉米中含有的营养素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因此,必须牢记一个原则:以玉米为主食时,可以适当加碱;以大米为主食时,可千万不要加碱。
编辑/李衍 liyan@cpc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