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期
心脏的奥秘
作者:冯帅南
从胚胎发育到基本成形,人类的心脏要经历好几种不同的形态。在胎儿发育的最初几周,心脏的形状就像管子,如同鱼类的心脏一样;随后,心脏开始分出两个心室,与青蛙的心脏类似;当分成三个心室时,就像蛇或乌龟的心脏一样。最后,心脏发育完全,由四个“房间”构成,成为进化完备的哺乳动物的心脏了。
心脏的四个“房间”分别叫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右心房首先收集从上下腔静脉回流的静脉血,并把它挤进右心室,然后借右心室强大的收缩功能,把血液泵入人体的清洗机——肺部。在那里,静脉血经过净化、补充新鲜氧气变成动脉血。从肺部出来的血会回到心脏的另一个“房间”——左心房,然后来到左心室,最后在左心室的收缩作用下,被注入主动脉,流向全身。
与其他简单结构的心脏相比,人类的心脏是一套更为高效的系统:它能在一个心室净化血液,在另一个心室分配血流,将“脏”血(静脉血)和“洁净”血(动脉血)分开处理,而不像鱼类的心脏,仅能把只有一半纯度的动脉血输送到全身。
心脏的阀门
前面已经提到,人类的心脏之所以如此高效,是因为有了4个独立的“房间”。不过要使这4个房间相互联系,又不会“乱作一团”,还需要一个关键的装置,这就是瓣膜。
在左右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大动脉之间,都有瓣膜。它们就像阀门,保证血液朝正确的方向单向流动,而不会“倒灌”。医生把听诊器放在患者的胸口所听到的心音(跟我们平时听到的某些电视节目中模仿的心跳声相似),其实就是血液通过瓣膜时,瓣膜开合所发出的声响。心跳声音的清脆程度,反映瓣膜开合是否良好。
一旦瓣膜出现问题,如“打不开”、“关不严”,心脏功能就会受影响,形成瓣膜病,常见的有二尖瓣狭窄、三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脱垂等。
“心电感应”
我们常在小说、电影中看到“心电感应”的说法。仅仅靠“感应”来获知另一个人的想法当然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心脏中确实存在电流。心脏能在我们的一生中稳定跳动27亿多次,正是得益于这种有规律的电流刺激。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司令部”是位于心脏后壁的窦房结,它发出有规律的电信号,“指挥”心脏有条不紊地跳动。但这个电路系统也可能出现“短路”。比如,当一些心肌细胞因血管堵塞等原因死亡时,电信号就可能在此处出现紊乱,进而引发大规模的指挥失控,心肌细胞只管自顾自地收缩,这就是心律失常。此时,如果药物治疗失败,我们就需要在心脏中植入起搏器,用人工的电信号保证心脏有规律地跳动。
何谓“冠心病”
就像母亲先要自己吃饭充饥,才能给孩子喂奶一样,我们的心脏也必须先得到血液中养分的补充,然后才能完成将血液输送到人体其他地方的使命。在每次泵出血液以后,都有一部分血液流入心脏自己的血管——冠状动脉。
只有当这条动脉畅通无阻的时候,心脏的养分供应才有保障。反之,如果冠状动脉堵塞,心肌细胞就会缺血、死亡,这就是冠心病。我们平时见到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就是心脏缺血的表现,如果这种情况长时间得不到治疗,人的生命将就此走到尽头。
心脏是生命的象征,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这里仅向大家浮光掠影地展示了心脏的一些“小秘密”。保护心脏,还需要您在今后学习更多的医学科普知识。
编辑/张宇 zhangyu@cpc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