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恐怖病毒

作者:陈宗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埃博拉”这个名词还显得有些陌生。然而事实上,它是人类所知最致命的传染性病毒之一,感染后死亡率高达70%~90%。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全世界已有1000多人因此死亡。这里,我们通过一篇来自非洲的纪实报道来了解一下埃博拉病毒的真面目。
  2000年10月14日,东非乌干达北部最贫穷最偏僻的古卢区,3名染上一种奇怪疾病的实习女护士正在病床上做最后的挣扎。随着她们一阵阵痛苦的呻吟,一团团污血顺着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肛门往外涌,任由高明的主治医生用尽了一切的办法,也没能堵住涌出的污血。此时,医生们只能等待卫生部的疫情专家前来会诊。
  姗姗来迟的专家小组正好看到了3名患者最后死亡的恐怖情景,其中一名专家震惊得连手中的器械都掉在地上。这位经验丰富的专家一路上都在担心这种怪病就是“埃博拉”。很快,他的猜测得到了实验室检验结果的证实:三位护士正是在照顾患者的时候感染了埃博拉病毒。
  然而,这一发现显然太晚了点,“埃博拉”实际上已经在古卢地区全面爆发。当地一家医院院长介绍,每收治一位感染“埃博拉”的患者,至少表示该患者有五到六个亲人已经死亡!现在,医院的护士们吓得不是辞职不干,就是得穿全副保护服才敢进行抢救。恐怖、疲倦和绝望笼罩着整个地区,占据了这里每一个人的内心。
  10月17日,随着疫情的进一步扩大,乌干达政府动用军队将古卢地区完全隔离。随后,世界卫生组织的“埃博拉”病毒专家飞抵乌干达。就跟好莱坞恐怖影片《瘟疫爆发》一样,所有的专家和救护人员全都穿着如同宇航员太空服一样的防护服装。几个月后,在当地政府强有力的隔离措施及病毒专家艰辛的工作之后,埃博拉才被控制住,没有波及世界其他地区。
  
  什么是“埃博拉”
  
  人类首次认识埃博拉,还是在30年前。1976年夏天,在非洲国家扎伊尔埃博拉河边的一个小镇,一位叫尼果·姆硕拉的医生首次记载了一种新型疾病的临床表现: “这种疾病传染迅速,致人于死地。它使患者高烧39℃左右,许多部位大量出血,严重腹泻、脱水,皮肤干薄如纸,眼眶下陷……一切治疗方法都难以奏效,3天内迅速死去……”。
  后来,科学家们从一位患者体内首次分离出了“元凶”——一种新病毒。由于发现地附近的一条河叫埃博拉河,因此被命名为埃博拉病毒,由它引发的疾病称为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病毒通过患者的血液、唾液、汗液及分泌物,经皮肤、呼吸道或结膜等感染。被感染者的1毫升血液中含有1万至100万个埃博拉病毒,哪怕是咳嗽喷出的一点唾液都有可能是致命的。最近一次流行中,7位患者就是由于参加葬礼时共用同一盆水洗手而染病的。
  一个埃博拉病毒的直径只有80纳米,虽然极小,却能毁灭整个人体。早期,埃博拉出血热表现为头痛、轻度目眩等与感冒相似的症状,容易被误诊。死亡前3天左右,患者全身高烧颤抖,持续性呕吐越来越厉害。死亡前1天,人体胶原开始溶解,皮下组织溶化,皮肤与人体剥离,全身脏器和体表出血,全身痉挛,死在血泊之中。
  
  远离恐怖
  
  对于埃博拉出血热,目前既没有疫苗,也没有特异性治疗药物,医生只能采取对症支持疗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所以,控制埃博拉病毒的扩散尤为重要。包括密切注意世界埃博拉病毒疫情动态,加强国境检疫,一旦发现疫情紧急隔离。
  当然,除了要在防治“埃博拉”上下工夫外,人类更应该反思的是,谁打开了“潘多拉盒子”?
  埃博拉病毒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在它之前,有笼罩欧洲的“黑死病”——鼠疫,有肆虐全球的流感病毒;在它之后,有正困扰着人类的艾滋病病毒,还有我们记忆深刻的“非典”病毒。
  这些危害人类生命的病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病毒的最初来源都是野生环境(艾滋病病毒来源于非洲猿类,非典病毒来源于华南地区的野生动物,埃博拉病毒也主要在黑猩猩中传播)。也就是说,病毒本来潜藏在宿主所栖身的自然环境里,如果不去触动它们,它们会静静地生存于自然界中,也不会侵袭人类。然而,随着人类的足迹遍布地球的各个角落,在扩大了我们的生存领地和获取更多资源的同时,侵犯了这些生物的藏伏之地,迫使它们暴露了出来。而人类又不具备对这些病毒的免疫力,最终酿成灾难。
  因此,人类在为各种“夺命传染病”不寒而栗的时候,不但要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也应该反思自身的行为。因为正是人类的“侵略”,才导致了自然界的“报复”。
  编辑/张宇zhangyu@cpc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