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9期

胃痛了,能吃止痛药吗等

作者:杨代平等




  胃痛了,能吃止痛药吗
  杨代平 杨代平
  现代人生活紧张、压力大,再加上饮食、起居不规律或者饮酒,很容易患上胃病,出现胃部疼痛等症状。这时您是否会服用芬必得、阿司匹林、去痛片等止痛药物?朋友,您可知道,这样做不仅会掩盖症状,不利于治疗,还有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发生胃穿孔、胃溃疡、胃出血等严重上消化道并发症呢!
  
  止痛药可能加重病情
  其实止痛药只是减弱或者消除了疼痛感,并没祛除病因,可谓“治标不治本”。同时,上述止痛药还会刺激并破坏胃壁,造成溃疡、糜烂甚至导致穿孔出血。如果服药者本来就患有胃病的话,那危险性就更大了。
  另一方面,如果胃痛时自行服用止痛药,还可能掩盖病情,导致病情恶化。人的腹腔里有很多重要器官,有时很难根据腹痛的部位,自行判断腹痛的真正原因。所谓的胃痛有可能是胰腺炎、阑尾炎、胆囊炎甚至是肺炎、心绞痛的表现。没有经过详细的检查就不能弄清。如果盲目地服用止痛片,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疼痛,但由于服药后掩盖了疼痛的部位、性质以及疼痛的规律,不利于医生观察病情和判断患病部位,可能导致误诊。
  
  解痉药只能用1天
  胃痛多因平滑肌痉挛收缩而导致,这种情况只能临时用解痉药,松弛痉挛的平滑肌才可能止痛,止痛药对这种疼痛是没有用的。
  不过,解痉药虽能迅速缓解因胃肠痉挛引起的疼痛。但是,如果滥用这类药物也会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阿托品、普鲁本辛、复方颠茄片等胃肠解痉药能松弛平滑肌,抑制多种腺体(汗腺、唾液腺、胃液)分泌,因而快速止痛,主要用于胃肠痉挛引起的腹部疼痛。但如果服用胃肠解痉药1天后,病情没有彻底缓解,就不要再用药了,因为该药起效快,用药后病情不缓解很可能是药不对症。
  另外,胃肠解痉药对腺体分泌、心脏搏动、中枢神经兴奋、瞳孔大小均有影响,因此禁忌较多。比如青光眼、手术前患者要禁用;高血压、心脏病、尿潴留、前列腺增生者要慎用。
  
  脚气用药不能“多管齐下”
  □ 执业药师任建宇
  
  脚气难治、易复发,让很多患者烦恼不已,甚至调侃这种病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情急之下,往往拿好几种药物混着用,美其名曰“多管齐下”,不信治不了它!
  脚气也要分为好几种类型,多药混用不但医治不好脚气,反而会加重脚气症状。要治好脚气,就必须针对不同的类型“对号入座”,来个“各个击破”:
  ◇ 丘疹鳞屑型多发于足底、足弓处。有明显小片脱皮,外缘皮屑如衣领样翻开,围绕于淡红斑片的外缘,出现红色丘疹,剧痒。这种脚气比较多见。治疗方面用达克宁1周可见效。也可以用孚琪,早晚各用药1次。最好把脚洗干净再用药,这样药物容易浸透进病变部位。
  ◇ 角化过度型这种脚气患者一般没有痒的感觉,但易在夏天出现脱皮、冬天出现裂口现象。这种脚气真菌在比较厚的角质层很难“消灭”,外用药可以选用软膏药或霜剂,如脚癣药膏或1%~3%克霉唑霜等。涂药后可用塑料薄膜将脚包住,以利于药物浸入皮肤深层,便于厚皮剥落。
  ◇ 水疱型常常可见到成群或散发的小水疱,藏在皮下较深处,不易穿破,伴剧痒。对付这种脚气要选择既有抗过敏作用,又有抗真菌作用的药物,如派瑞松、益肤清、酮康唑等,剂型要选择霜剂,不要用酒精制剂(如脚气水、韦氏洗剂等),避免因此而引起过敏反应。如果有大量水疱,且出现浸渍、糜烂,可以用复方硫酸铜液1:20泡足,也可用马齿苋60克,煎水,泡脚。
  ◇ 趾间糜烂型糜烂型足癣主要发生在趾间,特别易发生在3、4脚趾和4、5脚趾之间。表现为趾间浸渍发白,皮肤稍增厚并松弛,容易被抓破,常常表皮剥离,露出鲜红的基底,常有继发细菌感染而发出恶臭。对这种脚气可以选择浸泡结合的软膏和足粉治疗,如用醋酸铅每晚浸泡,再搽上达克宁或孚琪。
  如果遇到反复发作的脚气,外用药品的同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加用口服药,治疗效果更好,如丁克兰美抒片剂、斯皮仁诺片剂等,这类口服药物在体内存留时间长,作用明显。
  
  退烧药只能用3天
  □ 执业药师蒲晓峰
  
  发烧是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碰到的问题,退烧药也是家庭常备的药品,只要一发烧,很多人都会立即想到吃退烧药。其实您也许不知道,吃退烧药也可能吃出问题。
  发烧并不可怕
  很多人认为,发烧如果不及时降温的话,人就会被“烧傻”,或者眼睛“烧瞎”、耳朵“烧聋”,其实这些都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发烧是人体的一种有利防御反应,可以杀灭入侵人体的病原微生物,在低于38.5摄氏度的时候,不会对人体造成大的影响。如果此时贸然降温,反而会削弱机体的防御能力。
  但是,当体温高于38.5摄氏度时,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引发各种不适,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昏迷、肝肾功能损伤,儿童还可能出现高热惊厥等,这个时候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了。
  
  退烧药只能用3天
  当体温高于38.5摄氏度时,可以开始服用退烧药。但是,常规意义上的退烧药只起降温作用,并未“消灭”引起疾病的病原体,实为“急则治其标”之举。比如细菌性肺炎引起高热时,首先需要使用抗生素控制细菌,从而达到彻底消炎降温的效果,这才是“釜底抽薪”的治本之法。如果仅使用解热药,体温只能暂时性地降下来,一会儿又升上去了,而反复用退烧药还会导致患者因出汗太多而虚脱,反而不利于治疗。当体温降至38.5摄氏度以下,即可停用退烧药。
  有些退烧药存在一定的肝肾毒性和神经毒性,使用时一定要注意用量。一般来说,连续使用不要超过3天。用退烧药前后要注意监测体温,该用才用,见好就收。
  相比服用退烧药,更简便、安全的是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浴(用毛巾蘸上温水在颈部、腋窝、大腿根部擦拭),也可用冰袋敷、40%酒精擦浴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