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1期

表里不一的“新新人类”

作者:贺丹军 杨宁波




  18岁姑娘兰兰着装新奇时尚、打扮入时、发型酷似明星,可近两个月来睡眠质量极差,而且时不时头晕胸闷跌倒。原来,两个月前的一天,兰兰与母亲赌气,偷服了30余颗安定片,起夜时跌倒,次日头晕头痛厉害,在家休息后恢复正常。而后,每天由母亲请假送去学校。在学校几次与同学吵架后,都有突然跌倒、四肢抽动的表现,每次都被送至医院急诊,但各项检查都在正常范围,急诊医生一筹莫展。后疑为心理疾病而到心理科门诊就医。
  在交谈中发现,兰兰比同龄女孩子发育成熟、谈吐前卫,是大家眼中的“新新人类”。 她出生、成长在城市,现在某电大上学。兰兰说,自己与父母关系较好,父母很关心自己,就是有时不理解自己,自己内心并不愉快,在学校表现很坚强,但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会很伤感。兰兰还说自己如果想要任何东西,就不管用什么方法也要得到。在就诊过程中,兰兰表情多变,极力诉说“郁闷”。但仔细观察,与她打扮入时,渴望关注,求治心切的行为完全不一致。看来,兰兰具有以下人格特征: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成熟、要挟、情感丰富、富于表演色彩,结合心理测试结果,初步诊断兰兰患有一种叫癔症的心理障碍,其人格为癔症型人格。她的服药行为是一种癔症发作后的冲动要挟行为,而绝非真的要自杀。
  
  癔症型人格又称表演型人格或歇斯底里人格,其典型的特征表现为心理发育的不成熟性,特别是情感过程的不成熟性,做作、情绪表露过分,总希望引起他人注意,如喜欢着装新奇、打扮前卫。此类型人格障碍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多数在16~30岁之间。
  癔症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目前尚缺乏研究,一般认为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期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癔症型人格特征。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也可能是此类型人格产生的原因之一。惊恐、被侮辱、委屈、不如意以及亲人的远离等较强烈的精神刺激,往往是癔症第一次发病的诱因。
  癔症型人格障碍的常见表现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好表演
  癔症患者常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称他们为“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他们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意。
  易大惊小怪
  患者情感丰富,热情有余,但稳定不足;情绪炽热,但不深沉,因此他们情感变化无常,容易激情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应性的。他们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一切时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不遗余力。
  表里不一
  他们表面上给人以温暖、聪明、令人心动的印象,但其内心却可能很“郁闷”,他们有时会用要挟、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诌媚等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甚至以自杀相威胁。
  癔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物理等治疗。
  暗示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心理医生往往会对患者进行详细体检,关心其身体状况,显示出对其非常重视,让患者对医生的信赖程度逐渐加深,然后进行言语暗示,告诉患者现有许多治疗成功的病例,加强其治疗信心。在语言暗示的同时,针对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吸氧、服用维生素等安慰剂治疗。
  解释性心理治疗也是心理治疗癔症的一个常用方法。医生要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癔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引导患者认识病因及病因与治疗的关系,应给予他尽情疏泄的机会,给予适当的安慰或鼓励。让患者试着用理智的态度处理所面临的一切,而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感情用事,用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克服性格方面的缺陷。
  针对兰兰的情况,我们在门诊时给予暗示治疗,进行耐心说服并辅以心理疏导,劝她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并明确告诉她疾病的可治性。同时,又给她开出了服用小剂量阿米替林、佳乐定、黛力新等治疗方案。随访效果显示,兰兰恢复情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