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温中补虚名方

作者:耿俊英 任天池




  “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通过这首汤头歌诀,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小建中汤的方药组成及功效。那么,现代临床研究对小建中汤又有哪些进一步的发现及应用呢? 请看本期经典名方——
  
  
  小建中汤始见于东汉末年张忡景的《伤寒论》一书。
  【组成】饴糖30克,芍药18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桂枝、生姜各9克(编者注:均为现代剂量)。
  【用法】将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水煎2次,取汁,兑入饴糖,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证。主要临床表现:(1)腹中时痛,如进行保暖或按摩腹部,则疼痛减轻;(2)心悸,虚烦不宁;(3)阳虚发热。表现为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象细弦弱。
  本方主治脾胃虚寒之证。所以治疗应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为基本原则。方中饴糖味甘,性温,质润,能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性温,能助阳气,温经通脉,与饴糖配伍能“辛甘化阳”,益气温中;芍药酸甘补血敛阴,柔肝止痛,与饴糖配伍能“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生姜、大枣能补脾健胃,以助中焦生化气血功能。诸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建“中气”)名之。
  【临床应用】小建中汤已制成合剂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嘈杂吞酸、食少、心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口服,每次20~30毫升,每日3次。
  小建中汤是治疗中焦虚寒证的基本方剂之一,是治疗腹痛的常用方剂,其疼痛特点是喜温喜按,得温按则痛减。亦常用于治疗心悸不宁,或阳虚发热之证。患者应伴有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象细弦而弱者,方可应用。
  据临床报道,用小建中汤加减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气血两虚、阴阳失调者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加减】小建中汤是一副健脾胃,扶正气,调阴阳的强壮剂,有双补气血,调和阴阳的功能。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党参、黄芪、当归、地黄、阿胶等益气养血药物均可酌情加减应用。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增强原方的益气建中作用,侧重于甘温益气升阳,使阳生阴长,尤宜于治疗气虚自汗,时时发热之证;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增强其温补气血,缓急止痛作用,主治产后气血虚弱,腹痛不止等。
  【注意事项】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辨证施治,不可单凭病名用药,否则效果不好。
  编辑/于嘉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