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青霉素的故事

作者:夏代禹




  医学探秘
  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现,它的诞生,使许多疾病摘下了不治之症的帽子,并因此挽救了数以亿计人的生命。如今,作为最早诞生的抗生素,它依然活跃在抗菌第一线。本期医学探秘,为您讲述——
  
  1928年9月的一天早晨,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像往常一样,来到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一排排的架子上,整整齐齐排列着很多玻璃培养器皿,上面分别贴着标签写着链状球菌、葡萄状球菌、炭疽菌、大肠杆菌等。这些都是致病的细菌,弗莱明收集它们,是为了寻找能够制服它们的方法。
  弗莱明来到架子前,逐个检查着培养皿中细菌的变化。当他走到靠近窗户的一只培养皿前时,不禁皱起了眉头,自言自语道:“唉,怎么搞的,竟然变成了这个样子!”原来,这只贴有葡萄球菌标签的培养皿里,所盛放的培养基发了霉,长出一团青色的霉花。但使他感到惊奇的是:在青色霉菌的周围,有一小圈空白的区域,原来生长的葡萄状球菌消失了。难道是这种青霉菌的分泌物把葡萄状球菌杀死了吗?
  想到这里,弗莱明兴奋地把它放到了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青霉菌附近的葡萄状球菌已经全部死去,只留下一点枯影!接下来,弗莱明发现,只要沾上青霉菌,葡萄球菌、白喉菌、肺炎菌、链状球菌、炭疽菌都会很快死亡。这意味着,弗莱明找到了一种可以杀死这些病原微生物的有力武器。
  弗莱明推论,真正的杀菌物质一定是青霉菌生长过程的代谢物,他称之为青霉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青霉素对许多可引起严重疾病的致病菌有显著的抑制和破坏作用,而且杀菌作用极强,对人和动物的毒害极小。
  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弗莱明所发现的青霉素还无法马上用于临床治疗,因为青霉素培养液中所含的青霉素太少了,很难从中提取足够的数量供治疗使用。如果直接用它的培养液来治病,那一次就要注射几千甚至上万毫升,这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此后的10年时间里,弗莱明的研究成果都被束之高阁。
  直到1939年,青霉素再次遇到了自己的“伯乐”——生物化学家钱恩和弗洛里。他们在弗莱明的研究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终于成功地分离出像玉米淀粉似的黄色青霉素粉末,并把它提纯。这种药刚开始小范围应用就显示出非凡的药效,挽救了不少垂危的生命。
  此后,弗洛里等人开始为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而奔忙。在被英国各大药厂拒绝后,他们带着一身的疲惫和残存的希望,远涉重洋,来到了美国。在这里,弗洛里等人终于得到了自己需要的帮助。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这次帮了他们大忙的,竟然是刚刚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有战争就有伤亡,战场上的伤员急需能够对抗感染的药物。战场形势逼人,1941年12月,美国军方宣布青霉素为优先制造的军需品。在美国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制药厂改进了生产工艺,找到了产量更高的青霉菌种,最终实现了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
  青霉素也没有让人们失望。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始大规模同德国法西斯作战,受伤士兵越来越多,对抗菌药物的需要尤为迫切。在这次战争中,青霉素挽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成为最有效的抗感染药物。
  青霉素大量应用以后,许多曾经严重危害人类的疾病,诸如曾是不治之症的猩红热、白喉、梅毒、淋病、败血病、肺炎、伤寒、结核等,都得到了有效抑制。为表彰弗莱明等人对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了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三人。
  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