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我来荐方
作者:佚名
黄精30克,桑寄生15克,乌龟1只(约200克,去肠杂),红枣5枚,共放入沙锅煮汤,调味食用。
云南临沧 严宇白
成都中医药大学蒲昭和副研究员点评:
部分中药有较好的调脂功效,但中医讲究辨证施药。上方主要适用于肝肾阴虚(或气阴不足)型血脂异常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视物不清、口燥咽干、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
黄精性平,味甘,能滋肾润肺、益气养阴,主治脾虚乏力、肾虚头晕、腰膝酸软等证;桑寄生性平,味苦、甘,有补肝肾、通经络作用。实验研究证明,黄精可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生成,桑寄生既能降血压又能降有害血脂,二味乃方中调脂的主药,还可增强免疫功能。配龟肉,意在益阴补血、补肾健骨,加红枣可健脾养血。总的来看,上方有养血育阴、滋补肝肾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虚型血脂异常患者服用,且能起到一定降低有害血脂的效果。但有害血脂过高者,应选服专门的调脂药。
口含西洋参片治疗口腔溃疡
每次口含西洋参1片,贴于溃疡面上,或者待西洋参软化后嚼成泥状敷在溃疡处15分钟,每天3次,有效减轻疼痛,3~5天治愈溃疡。
西安谢康宁
国家药典委员会白晓菊副研究员点评:
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最常见的溃疡性损害,具有周期性复发的规律,所以称为复发性口疮。本病属中医“口疳”、“口疮”范畴。概括其病因、病机,可分为虚、实两类。
实证的表现是:发病迅速,病程短,一般7~10天逐步愈合,愈后不留瘢痕;溃疡好发于口腔前半部,多见于唇、舌、颊、口底等部,龈、腭少见。初起的红赤稍隆起,中央出现溃点,逐渐扩大凹陷,呈绿豆粒大或黄豆粒大小,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多覆有黄白色膜,周围绕有红晕。虚证的表现是:发病稍缓,病程长,易反复发作,间歇期时间长短不等,终年不断,此起彼伏,溃疡多发于口腔前半部,但久病者逐渐向口腔后部移行,侵及软腭及腭弓;溃疡大小不等,周围微红不肿;溃点数量少而分散;溃疡疼痛轻微或不痛。本病的治疗实证治宜清泄胃热,虚证治宜滋阴清火。
西洋参具有滋阴补气,清热生津的功效,补而不燥是其特别之处。“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者皆可用之”。因此,对于口腔溃疡辨证属于虚证者有一定治疗效果。
但值得注意的是,患本病后平时生活中应避免诱发口腔溃疡发作的因素,如:营养失衡、睡眠不足、过度疲劳、大喜大悲、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另外,对于严重的口腔溃疡应到医院就诊治疗。
治毛囊炎方
何首乌10克,茄花7个(无茄花时茄子叶适量也可),水煎取300毫升,早晚各服150毫升,连服7天。
贵阳黄媛媛
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中西结合医院皮肤科教授李斌点评:
毛囊炎是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症,好发于头皮部、项部、臀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常多处并发,较为顽固,有复发倾向,多见于免疫力低下或糖尿病患者。
中医理论认为,毛囊炎系内有湿热或素体虚弱所致。何首乌味苦、甘、涩,有补益肝肾、养血涩精之功,除常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病症之外,临床上还可用于皮肤瘙痒、痈疮肿毒(后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痈疖、丹毒);茄子之花可以清热利湿、凉血止痛,可用于炎性疾病、疮疡等。从理论上讲,何首乌和茄子花煎水服用符合毛囊炎的治疗原则,但中医注重的是辨证论治,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予以不同的药物加减,这样才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另外,对于毛囊炎,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物理性刺激,饮食上少食酒类及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反复发作者少吃油腻的东西,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同时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才能更好地防止其复发。
治慢性支气管炎方
灵芝、百合各15克,南沙参、北沙参各10克,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武汉邵华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苏惠萍点评:
有研究表明,灵芝的药理成分很复杂,其中有效成分包括灵芝多糖等十大类。中医认为,灵芝味甘,性平,归心、肺、肝、肾经,有扶正补虚,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百合、南沙参、北沙参的主要功用是益气养阴、润肺止咳。因此,以上四味药物配伍组方,可治疗体质虚弱、气阴不足或肺燥津伤的内伤咳嗽,主要临床表现可见咳嗽、少痰或无痰,或伴见口干咽燥、气短语微、舌苔薄或无、脉细弱或沉细等。若属外感咳嗽或痰浊阻肺的咳嗽不宜应用本方。
治小儿哮喘方
核桃仁60克切碎,补骨脂9克,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北京 毛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田秀英点评:
核桃仁味甘,性温,归肺肾经,能补肾壮阳,敛肺定喘,《本草纲目》言其“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治虚寒喘嗽”。补骨脂(又名破故纸)味辛、苦,性温,归肾经。“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肺肾气虚呼吸气短易发喘息,依据《内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用药法则,二药合用治疗虚寒性哮喘,即冷哮比较适宜。临床表现为咳嗽、胸膈窒闷、气短、气喘、咳痰清稀、痰白成泡沫状、口不渴、大便软或不成形、舌苔薄白、脉滑等。
编后:来源于民间的验方、偏方数不胜数,很多人自行应用,有用对了的,也有用错了的。“我来荐方”就是本刊为读者搭建的这样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并请专家评点指导。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各不相同,不同的人患上同一种疾病,用药也可能差异很大。因此,我们不主张读者自行用药,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安全地应用。
编辑/于嘉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