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8期

让牙齿坚韧不拔

作者:米乃元 张桂荣 陈昭文




  整理:于嘉男
  
  “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道出了牙齿与消化功能的关系。牙齿,不仅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也是良好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人牙齿长得不齐,或者患有牙周疾病,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影响发音和咀嚼等功能,甚至对心理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牙齿虽然是身体中最坚硬的组织,却也是最容易被细菌破坏而且不能为机体所修复的组织。因此,保护牙齿,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十分重要。
  
  牙齿有咀嚼、帮助发音和保持面部外形的功能。人一生中先后长两次牙,首次长出的称“乳牙”,到2岁左右出齐,共20颗。6岁左右,乳牙逐渐脱落,长出“恒牙”,共32颗。牙齿按形态可分为切牙、尖牙和磨牙。切牙的功能是切断食物,双尖牙用以捣碎食物,磨牙则能磨碎食物。
  牙齿不仅能咀嚼食物、帮助发音,而且对面容的美有很大影响。由于牙齿和牙槽骨的支持,牙弓形态和咬合关系正常,才使人的面部和唇颊部显得丰满。当人们讲话和微笑时,整齐而洁白的牙齿,更能显现人的健康和美丽。相反,如果牙弓发育不正常,牙齿排列紊乱,参差不齐,面容就会显得不协调。如果牙齿缺失太多,唇颊部失去支持而凹陷,就会使人的面容显得苍老、消瘦。所以,人们常把牙齿作为衡量健美的重要标志之一。
  
  牙齿“保卫战”,分期各不同
  
  在众多口腔疾病中,龋齿(俗称蛀牙)是最常见且对牙齿危害较大的口腔疾病。龋齿是由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造成的。这些细菌借助唾液中的蛋白薄膜附着在牙齿表面,繁殖、生长形成大的细菌集团。细菌集团借助自身分泌的胶状物质形成一种稠密、不钙化的团块,黏附在牙齿表面,这就是牙菌斑。牙菌斑中含有多种细菌,目前认为,变形链球菌是最重要的引起龋齿的细菌,其他还有嗜乳酸杆菌等。这些细菌可以利用和消化人体摄入的糖类物质,产生多种有机酸,使牙齿中的无机矿物质溶解,造成牙齿脱矿。细菌还可以产生多种蛋白酶,破坏牙齿中的有机基质,使其中的蛋白质分解,牙齿结构崩解,最终形成龋洞。一旦牙齿受到损害,就会引起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因此,预防龋病、保护牙齿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儿童时期:家长的关心和正确的引导最重要
  
  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心理较为敏感。牙齿排列不齐,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影响发音和咀嚼等功能,甚至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胎儿期由于乳牙的牙胚是在胎儿6~7周开始形成的,和母亲妊娠期的健康和营养状况有关。母亲应适当补充各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和钙、磷、铁等元素,多进食肉类、鸡蛋、豆制品、牛奶和蔬菜水果等,促进孩子牙齿硬组织的形成和钙化。
  婴幼儿期婴儿的饮食中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为龋齿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很多婴儿在睡觉前用奶瓶吸吮甜饮料,不久即可见前牙与牙龈交界处的牙面呈巧克力色龋坏,如果放任不管,会渐渐加深扩大,牙齿组织一块块脱落,只剩下残根,这叫做“奶瓶龋”。所以,家长应特别注意喂养方式,切忌让孩子含奶瓶睡觉。最好在每次哺乳后或每天晚上由妈妈用手指缠上纱布或使用市售指套牙刷,蘸清水轻轻擦洗乳牙的牙面,清除食物残渣及菌斑。
  幼儿期及学龄前期孩子3岁左右乳牙全部萌出,此时家长就应教孩子刷牙,使孩子尽早掌握正确刷牙方法,建立每天早晚两次刷牙的卫生习惯。正确刷牙方法是,采用竖刷法:将牙刷放在牙龈部位,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刷牙,从后向前,从左到右,刷完牙齿外侧刷内侧,再刷咀嚼面,刷完上牙刷下牙,每个牙面刷8~10次,刷完全口牙齿需要3分钟。由于3~6岁儿童年龄小,自觉性差,家长应督促孩子每天早晚刷牙各一次。对于6岁以上的儿童,就可以独立刷牙了,但也需要父母的教育和监督。
  学龄期儿童6岁左右乳牙开始脱落,恒牙逐渐萌出。此时要特别注意六龄齿,即第一恒磨牙的萌出情况。六龄齿对儿童颌面部的发育、保持上下牙齿的咬合关系、维持面部的形态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由于六龄齿萌出时间早,许多家长误认为六龄齿是乳牙,往往不注意保护,发现有龋齿时也没有及时治疗,致使六龄齿的患龋率很高,而且龋坏严重。在这里特别提醒家长,要保护好孩子的“六龄齿”,最好的方法就是带孩子去医院做窝沟封闭的防龋治疗。在儿童的各个时期都应加强营养,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给儿童多吃鱼肉蛋、奶制品及新鲜蔬菜水果,多补充钙、磷、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等有益于牙齿钙化的食品。应限制甜食、糕点等致龋食品,不要让孩子养成爱吃零食的习惯。平时还要多吃些粗粮,有利于清洁牙齿和多种营养的补充。
  
  青年时期:养成好习惯,勤漱口,注意个人卫生
  
  青年人面临工作、学习压力较大,不少人养成了夜间加餐、喝咖啡的习惯,但却忽视牙齿健康。
  加固营养“防线”应该注意合理的营养,多吃含有钙、磷及多种维生素的食物,例如黄豆、豆制品、海产品、牛奶、鱼肝油和含有大量维生素与无机盐的新鲜蔬菜及水果等。这些食物对牙齿的发育、钙化都有很大好处。在饮食中适当地选择一些粗糙的、含有纤维的食物,让牙面经常得到摩擦,促进牙面清洁,从而形成抗龋的良好条件。
  注意饮食卫生少吃零食和糖果,可以减少龋齿的发生,尤其是睡前不要吃巧克力、糖果、糕点等零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早晚刷牙、选择含氟牙膏。
  药物预防药物防龋,主要通过全身或口腔局部应用氟化物来达到目的。全身用氟可以在饮用水、牛奶等日常饮用品中加入氟化物,也可以制成药物服用。局部用氟主要是通过用含氟牙膏刷牙、氟化物溶液漱口、牙齿涂抹氟化物来防龋。但氟化物防龋不适合一些含氟较高的地区,比如江苏徐州及淮安部分地区,否则,就会出现氟斑牙,并且还会造成牙齿硬组织的破坏,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氟骨症(因长期处于高氟状态、饮用高氟水而造成的以腰腿疼、骨骼变形及斑釉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老年时期:避免误区,科学护齿
  有调查显示,我国65~74岁年龄组失牙的平均数为9.86颗。为了晚年健康,老年人应科学保护牙齿,并且矫正一些错误观念。
  误区一:掉一两颗牙不必急着补
  有些人认为,年纪大了,缺几颗牙是正常的事,怕麻烦又不想镶假牙。其实,这样下去不仅会降低咀嚼能力,影响消化和营养的吸收,还会加快邻牙松动脱落,进而影响语言和容貌。掉牙后,应及时镶上假牙,以消除缺陷、恢复牙齿功能,并稳定邻近的牙齿。
  误区二:牙越磨越结实,嚼点硬东西没关系
  人的牙齿生长较慢,特别是牙外层包的珐琅质有限,过度磨损就会被破坏掉,使深层的牙本质暴露,牙髓神经末梢失去保护。不仅易致牙本质过敏症(倒牙),还会引发龋齿等严重牙病。牙齿磨损严重时,会造成牙齿前移、脸形改变,还会引起耳旁的颞颚关节因长期不当咬合而引发疼痛。所以老年人的牙齿应特别避免磨损,甚至牙刷毛也不可太硬。
  误区三:老人牙齿松动脱落是自然现象,无需防治
  其实,大多数老年人的牙齿松动脱落是因牙周病、根面龋、骨质疏松等疾病引起的,只要这些病得到预防和治疗,高寿的老人仍可保留一口健康的牙齿或延迟脱落。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一些生活细节:
  (1)老人消化功能下降,应选择既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肉含高蛋白、脂肪分布均匀;鱼类肌纤维较短、肉质细嫩,少脂肪,消化率达98%;猪肉、牛肉类原则上以肉泥、肉丸为好;豆腐、牛奶、蛋糕尤适合老人食用。家用搅拌机堪称老人的“另一口好牙”,借助它可将肉类、豆类、水果、蔬菜等研碎。因此,有老人的家庭可买台小搅拌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