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8期

养生益寿文摘

作者:佚名




  “蹲”出健康来
  
  在日常生活中,多蹲少坐是对身体各个脏器很好的锻炼。
  借物蹲 练习者用自己的背部、腰骶部依靠在墙上,或是手握着栏杆,借以分解身体重量,使下蹲训练变得容易进行,从而蹲得深,蹲得久。练习时间可以从开始的1分钟逐渐延长到5分钟。
  踮蹲 前脚掌着地,脚后跟抬起离开地面。双膝弯曲,躯干下沉,大腿紧紧压在小腿上。踮蹲有一定的难度,初次练习时不要太勉强,时间控制在30秒到1分钟即可。
  跟蹲 脚跟落地,前脚掌悬空,即脚底的后三分之二部分接触地面。由于前脚掌悬空,身体重心向后偏移,掌握不好,容易向后倒,因此初次练习时要注意安全,时间控制在30秒到1分钟即可。
  弓箭蹲 练习者左脚着地,右脚呈踮蹲状态,下蹲时将身体重量落到右脚上,每练习30秒调换一次左右脚,以改变两脚的受力情况。
  (摘自《今晚报》文/陈 强)
  
  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
  
  一艘货轮在烟波浩淼的大西洋上行驶。一个在船尾搞勤杂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波涛滚滚的大西洋。孩子大喊救命,无奈风大浪急,船上的人谁也没有听见,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托着浪花越来越远……
  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冰冷的水里拼命地游,他用全身的力气挥动着瘦小的双臂,努力使头伸出水面,睁大眼睛盯着轮船远去的方向。
  船越驶越远,船身越来越小,到后来,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汪洋。孩子力气也快用完了,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要沉下去了。放弃吧,他对自己说。这时,他想起了老船长那张慈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神。不,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这里,孩子鼓足勇气又朝前游去……
  船长终于发现那黑人孩子失踪了,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下令返航去找。这时,有人规劝:“这么长时间了,就是没有被淹死,也让鲨鱼吃了……”船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回去找。
  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子。
  孩子苏醒过来之后,跪在地上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船长扶起孩子问:“孩子,你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
  孩子回答:“我知道你会来救我的,一定会的!”
  “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的?”
  “因为我知道您是那样的人!”
  听到这里,白发苍苍的船长扑通一声跪在黑人孩子面前,泪流满面:“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耻辱……”
  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也是一种幸福。他人在绝望时想起你,相信你会给予拯救更是一种幸福。
  (摘自《市场报》文/王洛)
  
  老人要学会当参谋
  
  俗话说:“老不舍心,少不舍力。”“老不舍心”的意思是说:人到老年总想把自己心里珍藏的处世经验、人生智慧一分不舍地传递给子女,让他们生活得更美好。但这“老不舍心”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如果过于执著,事事都想用自己的心去替代孩子的心,在家庭中充当“司令”的角色,那就不太好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当马牛。”所以,一个人的晚年生活是否过的舒心、快乐,学会当参谋、不当司令相当重要。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老年人却不明此理,他们在生活中总是喜欢充当“司令”的角色,干什么事情老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我的邻居王老太以前一过星期天或节假日,儿子和儿媳都要回来和他们老两口团聚一下。起初,儿媳妇抢先进厨房,可王老太总是跟在儿媳妇的身后,不断地下命令:黄瓜要切成条,胡萝卜要切成丝,冬瓜要切成块……本来是些常识,可王老太总要求按自己的说法办。一天,儿媳妇将黄瓜、胡萝卜都切成了丁,可烧出来的菜也挺好吃的,然而王老太却一脸的不高兴。后来,儿媳妇不再下厨房,再后来,儿子儿媳也不经常回来了。王老太又感到孤单冷清,常常抱怨儿子儿媳不“常回家看看”。
  其实,家庭生活中也没有多少原则性的大事,都是一些生活琐事。然而往往因为老年人喜欢当司令,管得太宽、太具体、太琐碎,替代了孩子们的想法,束缚了他们的手脚,惹得孩子们心理不愉快。其结果只能是劳神损身,这又怎能益寿延年呢?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家庭中有一些大事,像孩子上大学、报专业、谈对象、买房子,做老人的也应该只当个参谋,谈谈自己的想法,供他们参考就行了。时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标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切不可用自己的好恶标准去要求孩子们。再说也得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意愿,让他们有个锻炼的机会,老人哪能跟孩子们一辈子呢?
  宋朝有个叫无门慧开的禅师曾经写过一首千古传颂的偈语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到老年,学会当“参谋”不当“司令”,不仅是一种生活艺术,更是一种养生之道。
  (摘自《当代健康报》文/贾天)
  
  静坐亦可养生
  
  大家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其实静坐也是养生之道。西汉淮南王刘安在他的《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夫精神气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就是说,静是一种天性,静能养生。心常静,精神安;精神安,寿延年。
  静坐能养身静坐可使人精神放松,改变体内生理生化状态,使呼吸与心跳变慢,肌肉紧张和耗氧量下降。中外传统文化都强调“静以修身”,文坛巨匠郭沫若年轻时曾染肺病,在百治无效的情况下练起了静坐法,不药而愈,享有87岁的高寿。实践证明,静坐对脑力劳动者防治神经官能症、头痛、失眠、高血压、冠心病及排除心理障碍等,均有良好的作用。
  静坐能养神祖国医学中有“心定则气和顺,气和顺则血道畅通,精气内充、正气强盛”的观点。由于静坐时精神内敛,使乱散的心念逐步归于凝定,使浮躁不安的情绪趋于平和,达到气血平和,阴阳平衡的效果。从养生防病角度而言,静坐可使精神清静内守,使精、气、神可得到休养生息,避免躁、忧、悲、惊、怒等不良情绪,起到养神之目的。
  静坐能生慧静坐能增强大脑的活动能力,让你有更灵敏的反应。佛学教人开智的方法就是参禅修定,国外视静坐为“超越冥想”。总之,智慧的唤醒必须要在心的宁静上下功夫。
  静坐之法简便易行。端坐椅子上或床上,大腿平放,小腿要直,两脚分开,放松腰带,头颈正直,下颌微收,背伸直,两肩下垂,全身放松,闭目闭口,舌抵上腭,两手交叉放于腹部,两拇指按于肚脐上,手掌捂于脐下,然后排除杂念主动调整用腹式呼吸,要尽量慢慢地鼓起下腹作深吸气,再慢慢地呼气使腹部恢复正常。一般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结束后,两手搓热,按摩面颊双眼。紧张忙碌的现代人,不妨抽出一点时间,享受一下静坐带来的益处。
  (摘自《河北日报》文/杨玉龙)
  
  老人饮食讲四“度”
  
  老年人饮食,除了要选择适宜的食谱外,还应注意进食的科学性,讲究以下“四度”:
  其一,速度。老年人的牙齿较稀,消化功能下降,如果不充分咀嚼,就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有的老年人镶有假牙,如果进食过快,还易将假牙吞入食道和胃,假牙中的细金属丝也可能划破食道和胃壁,造成消化道出血。
  其二,饱度。老年人如吃得过饱,食物不能全部被消化,会有许多未消化的食糜团在肠道中长时间停留,经细菌发酵后会产生较多的气体,使人感到腹胀和不适。吃得过饱,对胃肠道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支撑胃的肝胃韧带、膈胃韧带等会由于牵拉而松弛,从而还有罹患胃下垂的可能。
  其三,温度。老年人的胃肠道黏膜变薄,腺体和小绒毛逐渐萎缩,对食物的刺激十分敏感,进食过烫或过冷的食物,都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影响消化功能。因此,老年人食物的温度应以20至40摄氏度为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