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8期

癌症治疗领域的曙光——藏医学

作者:莫 珂




  由于环境、食品、心理、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我国每年死于恶性肿瘤的患者达150多万人,2005年因癌症而消耗的卫生资源达900多亿元。如何防治癌症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话题。
  然而有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西藏地区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极低!通过调查发现,这与藏医药有着密切的关系。难道藏医药在肿瘤的治疗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难道藏医药在攻克癌症方面出现了希望的曙光?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走访了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藏医肿瘤科的叶新成主任。
  叶新成主任是著名藏医专家之一。他说,自古以来就有达官贵人、外域民族不辞艰辛赴西藏求医问药。由于天葬的风俗,藏医学在人体解剖方面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早在2000多年前就对肿瘤有了认识。《无畏的武器》、《四部医典蓝琉璃》认为,痞瘤是由三因(龙、赤巴、培根)不调,生活不当、黄水凝结、邪魔做祟而引起,分为二类、四型、五阶段。二类指寒性和热性;四型指龙型痞瘤、赤巴型痞瘤、培根型痞瘤、木布扩散型痞;五阶段指原毒炽盛期、三因紊乱期、虚实疼痛期、恶性培缩期、火竭神衰期。治疗方法上,藏医学讲究“天人合一”、“人药合一”的医学观,即通过准确诊断,恰当用药,达到升清降浊、扶正祛邪,五脏六腑各安其分,恢复人体原始正常清静态。用药按“兵马学”原理组方,并依照天文星算来推演药物在人体的最佳反应时间,最后决定治疗方案。
  叶主任说,藏药历来以天然、珍贵、稀有著称。在五六千米的雪山上,冬季严酷的寒冷将岩石冻开一道道裂隙,成为雪蛙、麝蛙等的栖息地,终年不化的坚冰不断填充其间,春暖花开的季节这些裂隙又重新合拢,在岩槽内部,雪蛙、麝蛙的分泌物与诃子及岩石颗粒之间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经过太阳的曝晒,岩石表面会渗出红、黄、蓝、白、黑五色胶状物,藏医称为岩精,尤以黄、白岩精最为珍贵。传奇般的仁青佐塔更是由黄金等多种珍贵矿物质提炼而成。岩精和佐塔是治疗各类癌症所必不可少的成分,以这两种主要成分组成系列藏药,可用于乳腺癌、肝癌、肺癌、胃癌、宫颈癌、鼻咽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
  叶主任认为,无度生长、出血、梗阻、疼痛、虚损、感染、代谢紊乱是癌症的病理共性。这个共性的产生是癌原毒作用的结果,而癌原毒与生俱来,由于三因失调,“黄水”疏泄失职,邪魔作祟激活癌原毒,从而导致癌症发生。故治癌的关健在于怎样使癌原毒失去活力、癌细胞凋亡。《四部医典》《秘诀篇》记载,癌症的治疗原则为“块消及半,缓攻蓄养、培根纳和、滋身添精。”实践证明,藏医药在抑痞祛瘤,止痛止血止水,防止转移复发,养身添寿方面颇具特长。
  众所周知,在人类还没有完全战胜癌症的情况下,一旦患上癌症就等于被宣判死刑,这对于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无疑都是沉痛的打击。但在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我们看到众多前来就诊的患者虔诚而有序地接受藏医的诊治,让人倍受鼓舞。
  在人类征服癌症的道路上,愿藏医药能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也祝愿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藏医肿瘤专业科的医护人员,在叶新成教授的带领下,继续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更多需要帮助的癌症患者带来康复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