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9期

读者调查再次启动

作者:佚名




  年初,本刊曾经承诺,年内进行两次大型的读者调查,让本刊读者广泛地参与到刊物建设中来,进一步体会读刊、评刊的乐趣。第二次读者调查活动于本期启动(具体请见71页读者调查表),欢迎广大读者踊跃参与,丰厚的礼品等着您来分享。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将如期上市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家庭医药》下半月刊《家庭医药。快乐养生》将于今年9月15日如期上市。读者可到各地书报摊购买。欢迎大家阅读之后对刊物提出意见,如果您喜欢,可到邮局办理2009年度的订阅手续。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不可不订
  山东烟台邹德林:家庭医药杂志社出版下半月刊《家庭医药·快乐养生》,是对上半月刊“就医选药”内容的一个补充和完善,是顺应读者要求的大好举措,使读者能读到完整的有益于健康的知识,这个机会不能错过。作为喜爱《家庭医药》的读者,《家庭医药·快乐养生》不可不订。有的公费订阅者感到不好意思再找单位,不过这没什么问题,跟单位讲清楚,《家庭医药·快乐养生》是《家庭医药》连续出版的刊物,领导应该可以理解。当然,像我这样自费的读者更不必说了,一定会找时间订《家庭医药·快乐养生》的。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长寿,一个月多花四五元钱不算什么,从刊物中得到的知识是用千金也买不来的。因此,《家庭医药·快乐养生》不可不订。
  
  《家庭医药》是我的良师益友
  山东高唐刘长明:我退休后就订了一份《家庭医药》,5年来,通过结合自身状况,精读通读反复读,受益匪浅。《家庭医药》从医学理论上对我进行指导,从症状上帮我辨证分析,先后帮助我解决了过敏体质、打呼噜带来的烦恼,让我摆脱了亚健康的困扰,还我一个老来健康的身体。
  大约十年了,每到夏天,温度升到30度以上,我的左上胸就出现一片小红疹,痛痒难忍。到医院开点药用上就减轻,来年再复发。读了《家庭医药》,知道这是过敏体质,平时要预防日晒,洗澡少用肥皂。患了病后,用醋洗患部,然后涂上克霉唑乳膏。口服维生素B1、扑尔敏、甲硝唑。平时食煮熟的大红枣、油菜、黄豆等,奇迹般治好了我的皮肤病,再也不复发了。
  大约也是十年了,每到冬天,左脚发冷、裂口。到医院去看,医生开给“愈裂霜”,涂上不疼了,可是脚还是冷。读了《家庭医药》,知道这是人老了,阴阳不平衡,导致身体阳虛。服了1盒“金匮肾气丸”,就不那么冷了,服了3盒后,脚也光滑了,再也不用涂“愈裂霜”了。
  最令我难忘的是今年春节期间,患了重感冒,夜里打呼噜常被憋醒,到医院输液后,感冒症状减轻了,可是,以前每天只用1片尼莫地平,血压就正常,这次吃尼莫地平不管用了,夜间血压增高,头疼的难受。我觉得自己可能是得了大病,准备到省城医院去就诊。这时,2008年第3期《家庭医药》来了,胡大一教授说这种现象医学上叫“反杓型”。我根据《家庭医药》增刊《用药宝典》提供的联合用药方法,每天早晚各工次,每次服半片尼莫地平加1片卡托普利,用药1个星期病情就好转。考虑到打呼噜造成机体神经功能紊乱,加服1片谷维素,服药一个多月,身体就康复了。
  
  医生不该随便使用抗生素
  几年前,我患了咳嗽,很轻微,还能正常参加体力劳动。一位医生说,“打青霉素好得快”,就给我肌注了1支青霉素。疗效真的很好,咳嗽很快就消失了。过了一些时候,我又患了咳嗽,较前次略重,还是那位医生,又给我静脉点滴了几支青霉素。虽然有效,但没有第一次那样显著了。去年我又患咳嗽,比前两次都严重得多,另一位医生也是给我静脉滴注青霉素,可是滴了大半天,一点效果也没有。记得少年时代读书时,听自然课的老师说:“轻病就用青霉素,到重病需用它的时候,它就没有效了。”那时候,年纪小,知识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真是想不到,几十年以后,老师的话竟在我的身上应验了。通过学习一些医药科普读物,我知道,原来轻病的时候就使用青霉素,这相当于给细菌打预防针,细菌慢慢就适应了这种药物,到重病时再使用产生了耐药性,就没有效了。
  早些时候,我正在幼儿园读学前班的小外孙(5岁多一点)放学时拿回一袋药,说是在学校发烧,老师带他去看病,医生给开了药,叫按时服用。我一看,药袋内有几包西药片,有几包七厘散,还有几包硫酸庆大霉素颗粒。我只给孩子服了两次西药片和七厘散,庆大霉素一包也没用。就这样,小外孙的烧退了,恢复了正常。为什么不用庆大霉素?2005年1月号《家庭医药》上说:“卫生部规定,6岁以下儿童禁用氨基糖甙类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因为这些药可致耳聋、肾功能衰竭。”另一些文章说,全国因药物致聋的人有二三十万之多。这些连普通读者都懂得的知识,而有的医生竟不知道,真是令人感慨万千啊!
  笔者地处山区,医生素质较低,因开错药而使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事都发生过。因此,我每次去看病,特别带小孩去看病,心里总是忐忑不安,生怕医生开错药而造成终身遗憾。由此看来,除普通百姓需要学习医药知识外,基层医生更应努力学习才行啊! (广西北流 罗福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