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9期

民以睡为天

作者:李 衍




  睡眠对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代社会,睡个好觉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奢望。最近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人群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仅有13.19%的人表示自己的睡眠是“充足”的。鉴于这种情况,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占文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明确提出——
  作为养生康复营养专家,刘占文教授非常重视睡眠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刘教授指出,睡眠既是补充、储备能量、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主要形式,又是调节各种生理机能,稳定神经系统平衡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对身体的发育,还是保障身体的健康,保持旺盛的精力,都是十分重要的。有研究发现,人能忍受饥饿长达3个星期之久,可是如果一个人连续3个昼夜不睡觉就会表现出坐立不安、情绪躁动、记忆力减退、判断力下降、幻听幻觉,难以坚持正常的生活。有关文献显示,夜间睡眠不足,就可以导致第二天的免疫力下降,而长期维持每昼夜不足6.5小时睡眠,则会形成“睡眠赤字”和“健康透支”,缩短生命。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刘教授指出,对每个人来说,睡眠和食物与水一样,也是不可或缺的绝对需要。睡不好,便食无味,再有营养的食物,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因此,在当前睡眠问题已经关系到人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应该提倡“民以睡为天”。吃人参,不如睡五更
  刘教授说,“中医养生是非常重视睡眠的”,认为“睡眠是天然的补药”。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是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能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清代医家李渔曾指出:“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民间也有诸多“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之类的谚语。意思都是人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跟着太阳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不要跟太阳对着干。天人合一,才能睡得香甜
  睡眠如此重要,可为什么那么多人老是睡不好、睡不着?想通过吃药、打针等方式来解决,为何又总是收效甚微?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记者一连串的提问,把刘教授逗笑了。刘教授说,中医对睡眠的认识,也讲究“天人合一”,要求根据人体和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实现“生态睡眠”。《黄帝内经》早就指出,天有四时,入睡眠也应该符合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那么,今天如何理解两千多年前的“睡眠养生”理论呢?
  从本质上讲,人类并非是夜行动物。我们没有出色的夜视能力,在黑暗中毫无效率可言。只是在进化的历程中,爱迪生于1882年发明了电灯,便把我们的夜晚时间转换成白天的环境。随着开关的拧转,黑夜就变得明亮了。因此,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24小时都可以工作或玩耍的环境。电视、电话从未断过,互联网允许你在半夜3时购物……。现在大多数人比一个世纪以前甚至50年前的入睡得更少,睡眠缺乏成了现代生活方式的代价。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具有日节律,人体阴阳消长与其相应,也有明显的日节律。《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天地阴阳的盛衰消长,致一天有昼夜晨昏的节律变化,人与自然相应,故人体的阳气亦随之有消长出入的日节律运动。平旦,人体阳气随外界阳气的生发由里外出,人起床活动;中午,人体阳气最盛;黄昏,阳气渐消;入夜则阳气潜藏于内,人就上床休息。阳人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
  一般而言,每人每天平均要有8小时的睡眠,但要根据不同季节,顺时调整,从而保证天人相应的规律。
  
  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志生。”这是说,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让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刘教授说,春季时中老年人应该10点睡,5点左右起,保持一致,不要超过12点才睡,也不能睡懒觉。
  
  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之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刘教授说,夏季和春季的特点从性质上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睡眠时间都不能超过12点,但夏季日出早,宜在早上4点多起床(编者注:我国幅员辽阔。日出的时间有较大的差异,东北与西北约有2个小时时差,北方与南方也有约1小时时差,应以当地日出时间为准)。“无厌于日”是指不能因为太阳大,就呆在家里不出门,应该在清晨迎着阳光,进行适当的活动。我国传统养生学提倡睡“子午觉”。“子”是指夜间的23点~1点,“午”是指白天的11点~13点。认为睡“子时”可以养精蓄锐,而睡“午时”则可以顺应阳气的开发。在当今,在很多国家睡午觉已成为一种时尚。但午觉时间不能太长,以半个小时至1个小时为宜。不宜超过1个小时,太长会影响人的应激状态。
  
  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这就是说,在秋季三个月,秋风清肃,万物收藏,人起居调摄应与气候相适应,才能避免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睡可以敛肺气,秋季早睡早起,正符合人体需求。经过一个少眠的夏天,正好借此以补偿。天气凉爽,舒心爽身,又有安睡的条件。秋季早睡,还可以收敛神气,安宁神志,对于人体保健是有好处的,符合“养阴之道”。
  
  冬季:早卧晚起,必待阳光
  《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刘教授指出,冬季天气寒冷,日落也早,睡眠应该相应早一些,每晚10点钟左右睡觉,不能超过12点,晚起也不是“压床头”,应该在日出前起床。
  
  保证睡眠的三要素
  
  刘教授说,出现睡眠问题,跟过去长久的睡眠不规律有关,跟长久以来人体的阴阳消长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不一致有关。因此,要想睡得着,睡得好,睡得香甜,必须长时间地、持之以恒地遵守自己的睡眠规律,让睡眠做到“天人合一”。现代人无法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保证睡眠规律外,更应该把握好情绪、环境、饮食三个影响睡眠的要素。
  
  情绪
  刘教授说:“身体不舒服会影响睡眠,情绪紧张,得不到放松,也会影响睡眠。”
  中医讲究心神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有神、形之分,认为睡眠活动是晤和寐的形神活动交替过程,神静则寐,神动则晤。所以,情志过激就不容易入睡。有人上床之后有一个习惯,就是想问题,把当天所做的事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