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9期
“超声刀”杀肿瘤
作者:王榕生 吴妮娜
得知此消息后,蔡先生一家十分焦急,四处求医,可是得到的答案却一再让他们陷入无奈之中。后来蔡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肿瘤科,开始接受全身化疗。然而就在准备做第6次化疗时,蔡先生出现了药物反应,化疗效果开始明显减退。我建议蔡先生用“超声刀”治疗。
“超声刀”也叫高强度聚焦超声热疗仪(英文简称为HIFU)。它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波,其原理类似太阳灶,在计算机控制下通过特别的超声发射器,把数百束声波通过超声通道从不同的方向聚焦肿瘤部位,局部温度可高达70℃,从而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但不损伤正常组织。这是一种无创的物理治疗方法,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小。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经历20次“超声刀”治疗后,蔡先生的病情竟然有了好转。从CT片上看,肿瘤直径已经小于0.5厘米,而肿瘤免疫指标的分值已降到正常范围内。
自“超声刀”使用以来,我们一直对接受此疗法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数据表明,在已完成的近千例晚期腹、盆腔以及体表恶性肿瘤患者, “超声刀”与化疗配合使用,能提高化疗疗效,改善临床症状,约1/4患者的肿瘤明显缩小,近期疗效可达70%~80%,能够明显帮助晚期肿瘤患者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作为晚期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项新技术,高能超声聚焦治疗方法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被国内外肿瘤界专家们所认可。但目前恶性肿瘤治疗依然以综合性治疗为主,仅凭一项治疗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另外,不是所有的肿瘤患者都适合此项治疗,必须有严格的适应证(目前适用于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乳腺肿瘤、盆腹腔复发及转移性实质包块,如胰腺癌、肝癌等的治疗)。肺癌等含空气的空腔脏器肿瘤患者就不能使用此技术。因为超声波在空气中会震荡,无法聚焦。
三叉神经痛的现代疗法
张宽平
三叉神经痛是以面部间歇、阵发性剧烈疼痛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本病多发于55~60岁的人群,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女略多于男,大多为单侧发病,仅3%~5%为双侧。该病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目前公认是世界四大顽痛之一,并按其疼痛剧烈程度将其定为“疼痛之王”。
在三叉神经受累分支分布范围内,常有一个或多个皮肤特殊敏感区,轻微触动即可引发疼痛,这样的区域称为触发点,又称扳击点。其范围较局限,大多数集中于鼻旁,上下唇、上下牙龈、颊部、眉毛等处。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刺激,如谈话、进食、咳嗽、洗脸、刷牙、打哈欠,甚至头部活动,都可能引发疼痛。故患者异常恐惧,对自己的行动十分小心。
以前,本病的诊断多依据临床症状,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生理检查,以及利用定量型感觉神经测试仪进行定量测定,以排除牙痛、鼻窦炎、三叉神经炎、舌咽炎、蝶腭神经痛等疾病,再配合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排除头颅内的肿瘤、血管畸形、动脉瘤、蛛网膜炎及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该病现在依然容易误诊误治,比如部分三叉神经痛患者往往被误诊为牙痛,以致于把好好的牙齿拔除,影响生活质量。
该病的治疗,早期以口服中西药止痛为主。效果不好者,可加用神经电刺激、神经阻滞或阻断疗法,或采用外科手术、伽玛刀疗法及神经节射频热凝术。不过,每种治疗方法都只能治“有缘人”,即只可使部分患者能缓解疼痛。
射频热凝方法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由于当时机器性能有限,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和并发症较多,难以推广;近年来随着机器性能的不断改进和电子技术的监测水平提高,其有效率可达到96%。
我科治疗三叉神经痛是在三叉神经痛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引进世界前沿的最先进射频治疗仪和数字化C型臂X光影像机,结合红外热像检查,在高清晰度X线屏幕监视下,进行穿刺定位和穿刺过程监测。这样可使高风险、高难度的操作变得安全、容易,避免了定位不准确和穿刺的盲目性造成的并发症,提高了操作的精确性以及治疗效果。
另外,由于射频治疗机的优良性能,可以事先准确地电刺激测定三叉神经痛的靶点,能够严格控制温度进行理想的治疗,且术后并发症少。因此,射频治疗法成为顽固性、反复发作的严重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