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编辑在线等

作者:佚名




  2009年《家庭医药》定价将适当上调
  近年来,纸张等印刷物资价格持续上涨,《家庭医药》原来的定价远远滞后,严重影响了刊物的建设和发展。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经征询广大读者的意见,2009年将对定价作适当调整,上、下半月刊均为月价5元,全年定价60元。调价后,杂志将增加篇幅,由原来的72页增到80页,以维护广大读者的利益。在增加8个页码的同时,将进一步整合栏目,强化内容建设,延续信息量大、通俗易懂、权威实用的传统。更丰富的内容、更精致的编排,《家庭医药》2009年期待您继续支持和关注……
  
  读者热捧《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9月中旬,《家庭医药·快乐养生》甫一上市,就受到读者热捧。不少读者给编辑部来信来电,谈自己对《家庭医药·快乐养生》的印象。浙江宁波读者陈刚说:“《家庭医药·快乐养生》封面新颖,内容清新,格调高雅,是期刊市场上的新鲜空气。”在电话中,陈刚一再表示“杂志没有辜负我的期盼”。山东高邮读者鲁先生在电话中讲,“综观养生保健类的期刊,内容陈旧,给人呆板、枯燥无味的的感觉,无法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家庭医药·快乐养生》给养生赋予了时代的元素和气息。强调的是轻轻松松阅读,快快乐乐养生。”有的读者说,“《家庭医药·快乐养生》融养生保健和生活科学知识于一体,让读者既在闲静中感受人生哲理之趣,品尝美味心灵鸡汤,激扬快乐养生智慧,又从传统和时代的紧密结合中学到很多新颖实用的养生知识。”
  也有读者给刊物的内容形式以及定价提了不少建议。杂志社感谢读者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一定会尊重读者朋友的意见,进一步改进刊物内容和形式,真正做到让读者快乐一生,健康一生。
  
  □来信照登
  
  曝光台让我们少花冤枉钱
  云南楚雄王淑文:有一天,我去药店买药,正碰见药店搞活动。门前的推销员介绍了“碧生源常润茶”给我,买2盒(20袋)赠一小盒(5袋)。正好我经常便秘,就买了2盒。回家后取一袋,服后第二天就拉肚子,便秘很快就解决了。但腹痛了两天,心里感到奇怪。既然是保健品,为什么会让人这么腹痛?几天之后,我收到《家庭医药》第6期,我仍像往常一样,首先通读一遍,然后重点阅读。当我看到杂志第36页“曝光台”中刊登的“新盖中盖与碧生源等34种保健品上黑榜”时,心里非常气愤。他们夸大保健食品的治疗功效,违法宣传,骗取群众信任。原来我上了当,还不知道。于是我又翻阅了2008年1~6期的《家庭医药》的“曝光台”,并用笔记本一一记录下来。发现半年来被曝光的虚假宣传,包括不经批准擅自出厂销售、不合格药品等有61起。虽然这个数目不是很大,但是性质严重,影响极坏,全社会必须团结起来,加以制止和严惩。
  我深深感到,“曝光台”就是好。它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它真的可以起到让我们少花冤枉钱的作用。
  
  
  □读者视点
  
  滥用药给我的报应
  我退休快一年了,上班的时候整天忙忙碌碌,身体也没有感觉到不适,这一退下来,啥毛病都出来了,首先是发现高血压、冠心病,接着查出胆囊炎。光这些也没啥,尤其让我受不了的是经常小便不畅,会阴部不适,小腹部坠胀,隐隐作痛,经检查,诊断为“前列腺肥大,慢性前列腺炎”。虽然医生说这不算什么大病,但我感到十分痛苦,医生建议用一段时间抗菌药物,十余天后症状果然消失,全身都感到轻松。
  好景不长,半个月后原有的小腹痛及会阴部不适的感觉再次出现。我在单位职工医院按第一次治疗的药物继续治疗一1周,效果却不像上次那么明显。本来,对这个病我思想顾虑就很多,现在精神上更紧张了,心理压力增大,此后便先后两次到合肥及上海的大医院求治,采取了多种治疗措施,如前列腺药物注射、按摩等,症状时有时无。久病成“良医”的我坚信,既然是炎症,只要我一直吃抗菌药物,就肯定能消除炎症。于是,这些年我从未间断过服用抗菌药物,如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胶囊、头孢氨芐、氟哌酸等,我是吃完就买,交替着吃。就这样服了两个多月,好像在心理上产生了依赖,只要是吃着这些药就感觉身体比较舒服,若隔几天不吃就觉得小腹会阴部不舒服。也有些医生批评我这种用药方法不正确,但我却不以为然。
  然而,这种不以为然的态度让我吃了大亏,前列腺炎尚未治愈,又出现了水样腹泻,一阵阵腹痛,有时泻出带点脓性的胶状物,每日泻5~7次,直泻得我头晕眼黑,四肢发软。医院按急性肠炎静脉点滴庆大霉素,服黄连素等,连续3天,毫无效果,之后又考虑为菌痢,换另一种抗菌药物继续打1个星期的吊针,病情仍没有明显改善。一个简单的腹泻为什么这么难治?医生建议我到上级医院做大便培养等进一步检查,结果发现有霉菌生长,诊断为霉菌性肠炎,随即住进了省城某医院。住院医生询问了我的病史后,严肃地对我说:“这都是你自作主张,不遵医嘱滥用抗菌药物造成的恶果。”
  经过医生进一步的开导讲解,我了解到不正确用药给身体造成的危害。这一段经历,让我悔恨不已。
  (安徽黄山周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