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人人都有心律失常
作者:李 衍
1935年,林治湖出生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1967年,林治湖从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成为国内知名的心内科诊疗专家之一,杨延宗、刘少稳、高连君等多名国内著名专家都曾师从于他。如今,年过古稀的他仍是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聘教授。得知本刊的采访要求,林教授不顾劳累,欣然接受。
可以说,林教授与心律失常等心脏疾患打了一辈子交道,他说,心律失常既是多种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又是一种独立疾病。心律失常在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发生过,只不过有的症状轻,有的症状重;有的持续时间短,有的持续时间长;有的偶尔发生,有的经常发生。若症状轻、持续时间短、偶尔发生,对健康可能毫无影响;但若症状重、持续时间长、经常发生,可能就会危及生命。
听到这里,记者有些明白了。怪不得心律失常的发病率这么高,怪不得有那么多读者来信询问心律失常的相关问题。接着,记者将读者来信中提到的一些问题提交给林教授,林教授耐心给予了解答。
1.哪些因素导致心律失常?
林教授指出,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分如下几种情况:(1)正常人会因疲劳、喝浓茶、大量烟酒剌激、情绪激动及大量喝冷饮等,出现心律失常。(2)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脏传导系统中有了多余的通道,如预激综合征等。(3)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后遗症,均可以引起各种心律失常,甚至严重危险性心律失常。(4)肝胆、肠外科手术、呕吐、腹泻等可引起严重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出现严重高血钾、低血钙,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产生心室内传导阻滞而导致心脏骤停;严重低血钾也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心室颤动;严重酸中毒可直接抑制心肌而使之收缩无力,并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导致心脏骤停。(5)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引起心动过速或心房纤维性颤动。(6)遗传性心律失常,如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其人群发生率很低,但可引起严重致命性心律失常。这是一种遗传基因异常导致心脏电活动紊乱的结果。
另外,一些药物作用如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精神类药品、某些抗生素、安眠药、部分中药(如乌头碱)等,也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2.心律失常都是病吗?
林教授说,心律失常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良性(轻度,包括生理性的心律失常),另一类有明显临床意义,如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后者才是一种真正的病。
生理性心律失常指与人体自然状态相适应的窦性心律的变化,如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过速。林教授解释说,心脏正常节律称为窦性心律,但是即使是窦性心律,每一跳的间隔长短都会有变化,这就是“窦性心律不齐”;当人休息或睡眠时,平均75次/分的心律可变为38次/分上下,这就是“窦性心动过缓”;当人在激动或运动时心率可达100次/分以上甚至150次/分等,这就是“窦性心动过速”。而这些心律不齐,本人基本没有明显症状,也无需任何治疗。同样道理,出现心律失常也不意味着就患有心脏病。
良性心律失常还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每分钟仅有几次早搏不出现症状,对机体无任何危害,也不需要治疗。但频发性早搏会使人感到心慌等不适,特别是有神经衰弱的患者会明显影响生活质量,除解除心理负担外,可用安慰剂、镇静剂、β受体阻滞剂和中药等治疗,以缓解症状。应当强调,在心律失常中良性心律失常占大多数。
而阵发性心动过速会突发心慌,心率可达140次/分以上,又有突发的特点,常有心慌、胸闷等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终止,并采取根治性治疗措施。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颤动等会引起血压下降,突然眼前发黑,短暂意识不清、晕倒,甚至猝死,这些都是严重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要采取积极的有效治疗措施。
3.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有观点认为“尽量不吃药是心律失常的第一原则。”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林教授表示,对于各种生理性心律失常及良性心律失常而言,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原则上可不用抗心律失常药。因为在20世纪,有一个“心脏抑制试验”已经证明抗心律失常药物有造成更严重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的可能。另外,正常人如果在疲劳、喝浓茶、烟酒剌激及情绪激动时出现心律失常,当这些诱因祛除时,心律会恢复正常,那么,这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可能也不需要药物治疗。
然而,对有症状的心律失常,如频发性早搏,已经严重干扰或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与工作,可用镇静剂、受体阻断剂,甚至可用抗心律失常药,以缓解症状。
对于某些快速型的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射频消融是最好的选择。对于缓慢型心律失常伴临床症状者(如与心动过缓相关的黑朦、晕厥),则需要植入起搏器治疗。但治疗之前也要用药物来中止心动过速或维持适当的心率。
无论怎样,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应用药物来控制心律失常,如房颤患者心跳次数的控制及窦性心律的维持,室性的心动过速患者的初步急救处理等,这些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4.哪些情况下心律失常需要积极治疗?
林教授说,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积极治疗:
严重心律失常发作,患者出现烦躁不安,血压明显下降,眼前发黑(黑蒙)、晕厥(晕倒)甚至全身抽搐,两眼上翻,二便失禁,必须紧急施救,积极干预。因为这些症状与表现均为严重心律失常所致,甚至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故要争分夺秒地抢救。
突发心动过速,心跳大多在150次/分以上,无论是室上性心动过速还是室性心动过速都应紧急处理,尽快中止心动过速。“室上性”可用异搏定等静注。“室性”可使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等静脉推注。如果效果不佳应用电击复律来终止心动过速。
凡引起黑蒙、晕厥、抽搐等意识丧失的心动过缓,不管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还是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都要积极治疗,尽快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而后要植入长久起搏器。在采取介入措施之前,可用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来维持心率。
偶尔发生的早搏不必治疗,但频发房性早搏则有可能引发房颤,特别是老年人,应给予药物治疗。频发室性早搏指每分钟5次以上,日过千次,可用镇静剂、受体阻断剂,甚至应用美西律等抗心律失常药物;若日过万次,也可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5.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有哪些?
林教授介绍说,针对不同的心律失常,可采用不同药物治疗——
室上性心动过速:常用异搏定或腺苷静脉注射。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没有心脏病的):可用心律平及异搏定静脉推注。
心率快的阵发性房颤或心房扑动:可用心律平、依布利特静脉注射来恢复正常窦性心律。
对顽固性反复发作性室速:多用胺碘酮、利多卡因等静脉推注,予以终止或预防再复发。
慢性持续性房颤:多用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控制心室率,保护心功能,也可用胺碘酮。
林教授强调,房颤患者应当使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或抗凝剂(华法林)预防血栓。各种频发早搏,会使患者发生明显不适,扰乱患者生活质量,也可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基础上加用心律平、美西律等抗心律失常药。中药步长稳心颗粒、参松胶囊、参龙宁心胶囊等也有一定效果。
要明白的是,抗心律失常药没有针对原发病的病因进行治疗,其主要作用是终止发作,减少复发,并为病因治疗提供机会,改善症状。
6.导管射频消融术适合哪些人?
有读者来信说,朋友通过手术一次性根治了心律失常,自己也想手术,可医生说不适合。那么,手术到底适合哪些人?手术真的能根治心律失常吗?
林教授说,这里说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手术叫“导管射频消融术”。它主要通过高频电流破坏心肌中形成心动过速的折返环路,使心动过速环形运动不能运行,或者破坏心肌中产生快速电激动引发心律失常的“病灶”,从而达到根治目的。导管射频消融技术的出现,使心律失常治疗发生巨大的变化,确实为患者带来根除心律失常困扰的希望。它常适用于下列心律失常——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成功率99%。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无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90%。
典型心房扑动:成功率95%以上。
持续或不间断的房性心动过速:成功率95%以上。
阵发性房性颤动:成功率80%以上。
慢性心房颤动:成功率60%。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林教授还对心律失常发病日益年轻化表示了担忧。他希望年轻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什么都不要过度,不能过激、过喜、过悲、过疲劳,减少甚至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当然,出现了心律失常,也不要紧张。林教授说:“首先是先弄清自己是什么性质的心律失常,其次是有什么样的临床价值。然后坦然接受最佳的治疗措施。”
编辑/谭翔
林治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聘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起搏学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电生理分会委员,《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常务编委;现任《临床心电学杂志》、《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等编委。长期从事心律失常的临床工作,先后参与编著多部专著,并发表多篇文章,曾数次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