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服中药 讲时辰

作者:江梅雁




  中医认为,“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也就是说,要治好病,除了用药要对证以外,服药方法恰当与否,对疗效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而服药时间的选择,正是“服之得法”的重要方面。
  中医对服药时间的选择主要参照与饮食的关系,以及根据人体固有的自身节律择时服药。
  
  先进食还是先服药
  
  《汤液本草》指出:“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药物与食物一般不宜同时服用,二者必须间隔一段时间。因此一般中药方剂皆选在两餐之间服食,即上午9~10点,或下午3~4点各服1次,如需服用3次,可在临睡前再服1次。
  此外,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即病如果在胸膈以上的,适宜先吃饭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的,适宜先服药后吃饭。病在四肢血脉的,适宜空腹且在早晨服药;病在骨髓的,适宜吃饱了而在夜间服药。
  中医认为,饭后服药能使药性留连于上,适用于人体胸膈以上的疾病。因此治疗上焦的疾病,如头痛、目疾、咽喉病等,宜在饭后服药才利于药性发挥。治疗下焦的疾病,如腹痛、腰痛、遗精等,宜在饭前服药。而治疗中焦脾胃疾病,如胃痛、胃胀等,宜在饭后片刻服用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的药物,以使药物能与食物充分接触,并借药物力量帮助脾胃完成消化。需要说明的是,对肠胃有刺激性作用的药物也宜饭后服以减轻胃肠部的不适。
  
  服药也要顺应阴阳消长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活动有很强的时间节律性,人们也应该按昼夜阴阳消长规律服药。
  人体正气随天时阴阳盛衰而变化,古代的“子午流注”就集中地反映了人体气血盛衰变化的规律。它认为,心脏功能午时(11~13时)最强,子时(23~凌晨1时)最弱;肾功能酉时(17~19时)最强,卯时(5~7时)最弱等。临床实践表明,大多数心脏病患者多在夜间发病和死亡,肾气虚弱的肾炎患者,以早晨浮肿最明显。说明“子午流注”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
  有研究资料表明,某个脏腑的病变,在其经气旺盛之时施治,会大大提高疗效。辨证属阴虚的病证,使用补阴药可安排于傍晚一次服药。阳虚患者使用补阳药可考虑在清晨一次服用,以简化给药次数,增强和提高疗效。肺部疾病可在平旦(清晨)之时服药,肾脏疾病则可考虑下午5时左右用药。
  (编者注:从现代医学研究结果看,服药时间的次数,应视药物在体内发生作用时间的长短即半衰期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否则会影响疗效。中药服药时间的判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