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2期

买药,“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作者:本刊编辑部




  不久前,南京某药房贴出一份国产、合资药厂生产的同类药品“一药多名”价格对比表,引起广泛关注。这份包括43种常用药对比表单上,相同成分、规格的药品在不同品牌间的价格差异大得惊人。其中,价格低的为国产品牌,价格高的均为合资品牌——
  
  在这份对照表中,价格差距最小的是氯雷他定片(商品名为克敏能),10毫克6粒的包装,西安杨森价格为17.5元,河南天方只售13.8元;价格差距最大的卡托普利片(商品名为开博通),12.5毫克100粒装,中美上海施贵宝价格为148元,而常州制药厂25毫克100粒装,剂量大1倍价格却只3.4元,如果按相同剂量算,价差达87倍,其他药品的价差多在6~8倍之间。
  化学成分相同的药品,价格却相差数倍,合资品牌的药品是否真的比国产药疗效更好?
  业内人士指出,同化学成分的药品只要一沾“洋名”药价就往上“冒”。即便剂量一样,甚至比国产的还要少,价格也肯定会翻番,这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改革开放之初,引进的洋品牌药多在专利保护期内,加上国人崇洋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药品价格往往比国产品牌高出一大截。如西安杨森、强生、葛兰素史克、拜耳、诺华等外资企业的产品价格,均比国内药企的相同药品高出许多。如今,西安杨森的一些药品,如达克宁、吗丁啉等,都已不在专利保护期内了,但价格仍比相同成分的国产药贵上好几倍,这种现象就很不合理。
  药品作为一种关系民生的特殊商品,无论是其使用安全性,还是价格,都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产业链间发生的利益博弈谁胜谁负尚难预料,但在关系民生的问题上,政府有关部门不会无动于衷,一定会制定出有效措施,为普通消费者换来更大利益。
  作为普通百姓,自选药品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要克服崇洋心理。有人认为,国产药的疗效不如进口药的好,因而想方设法找进口药使用。然而,进口药不见得一定好,即使好也不见得适合您。药品使用在种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进口药品在剂量、疗效及不良反应方面,均以研发地的人体反应为依据。中国人按照说明书服用,因种族、饮食等方面的差异就有可能影响疗效,甚至可能产生不应有的不良反应。有关研究表明,心得安、吗啡等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在华人和白种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如果不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很难推论性地认为进口药剂量应如何调整。另外,我国目前进口药品的渠道多,不可避免会有伪劣药品或漏检药品混入国内市场的可能,如盲目追求进口药,难说不会出问题。我国查出的第一例艾滋病毒感染者,就是用从美国进口的血液制品造成的!
  二是尽可能多地了解与自己有关的用药知识,特别是一药多名的情况。很多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往往用换名不换药的手法,来个一药多名,糊弄消费者。比如氯霉素滴眼液,每支不到1元钱,但换成润舒,虽然成分和分量都和前者一样,但价格却升至9~10元不等!降压药缬沙坦,商名有代文、托平等。代文是北京诺华公司生产,托平是珠海生产,两者成分、剂量相同,但价格相差1倍以上。对化学药品来说,只要成分、剂量一样,并严格按制药流程生产,其疗效都是相同的。了解较多的用药知识,就可花较少的钱,买到自己需要的药。
  总之,是不是好药,应根据其疗效是否可靠、使用是否方便、不良反应是否小来进行判定,而不应该盲目认为“洋品牌”、价格高的才是好药。疗效相同,何必一定要用价格昂贵的进口药呢?而对于那些未经国内有关机构测试的进口药,更应慎用。买药应牢记,“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编辑/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