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期
过年啦!睡觉去!
作者:拉 拉
在古代中国人的头脑里,阳数即奇数都是不吉利的。正月初一,不吉利中最不吉利的。因为“年”要吃人,所以用“高升”吓它,用桃符“镇”它,吃年糕,希望“年年高”。在除夕和年初一之间“交子”时,吃饺子。(子时:23:00~1:00,子时正刻为24:00,即0:00)三月初三,上巳节,很晦气,要泼水来消除,中原地区已无此俗,而傣族的泼水节还大行其道。五月初五“端午”,五毒会出来,要挂菖蒲,烧艾草、喝雄黄酒,来赶走它们。七月初七,夫妻分居,只好搭鹊桥,让他们聚会一次,故又叫“七巧”、“乞巧”。九月初九,重阳节,也很倒霉,要登高、佩茱萸来驱邪避祸。
赶紧打住,说正经的。中国人历来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大大多于“吃不了兜着走”的美好时光,故趁机在过年时大吃大喝一下,这就是年夜饭的原动力。我们小时候,除夕那天早饭基本不吃,中饭也很马虎,单晚上那一顿饱吃一顿,一膏馋吻,尝一尝蛋饺、肉圆、熏鱼、白鸡、白菜、线粉俱全的“暖锅”,烧炭的,吃得浑身发热。还有红烧肉,如意菜(黄豆芽),还有家乡风味的“糊豆腐”、“糊萝卜”。一条有头有尾的鱼,当天不能吃,要过了年,初一、初二才吃,因为要讨“年年有余”的口彩。红枣、年糕、赤豆汤一定要吃,那是为了“早出头”。后来,物资渐渐丰富,年夜饭不再是一年中唯一大吃大喝的日子,但年夜饭仍然必吃。开始,成了家的兄弟姐妹纷纷“来而不往,非礼也”,轮流宴请父母。再后来,几个小家联合起来,在饭店吃一顿年夜饭。
但弊端日现。因为大家集中吃,不少名店分两批。晚上5点半一批,8点第二批。但说实话,年夜饭不好吃。一是“斩你没商量”,价格、品种会是霸王条款,没选择余地。二是那么多桌一次性出台,只好大量半成品做好,到时候一加热,有什么吃头?再者,那么多预制品,会不会出卫生问题?都说不好。 是不是去饭店吃,都在犹豫中。
其实,本来是避祸,何必大吃大喝?即便大吃一顿,何必“轧”在一起。倒不如在家里睡一个懒觉,起床后买一点新鲜货,素多荤少,晚上简单烧一烧,喝两口酒,吃三四道菜,喝一个好汤,吃两只小笼包。要看电视的,看春节联欢,愿听音乐的,来一段莫扎特的“迎接春天”,想“聊发少年狂”的,跟儿子、媳妇下楼去放鞭炮,放礼花,多好!
一年忙到头,一年苦到头,最少的是睡觉,殊不知,睡觉是最好的营养品。抓住时间,多睡一会,随后坐起来发发呆,真让头脑“一片空白”,也算对得起亲爱的大脑,明年还要靠它挣钱养家糊口呢!要知道,营养不良,吃是补养;营养过剩,饿也是补养;过犹不及嘛!然后,无目的地和老婆、孩子瞎吹一通,高兴就好!
怎么样,这观念改得如何?可打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