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4期
沪上两款风味迥异的葱油面
作者:黄金华
葱油面据说是流行于苏北地区的吃食,后来能在上海风味小吃荟萃之地老城隍庙“落户”,成为一款特色佳点,这与一个名叫陈友志的人有关。此人不知何时起,在九曲桥畔,湖滨楼东侧设摊,专营葱油面,由于认真经营,加上物美而价廉,颇受顾客青睐,口碑甚佳。
我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从友人口中听说,慕名而去的。这摊的规模小得似乎难以再小了,两只略大于床边柜的箱橱,一只放灶具,支着煮面的锅,另一只面上放佐料及碗盏,橱身里放面条,两个箱橱之间搁一块板,前安两条长凳,是给顾客坐下吃面的。
摊主是一个30岁光景的壮实汉子,平顶短发,浓眉大眼,无阿谀相。当他将面碗端到顾客跟前之后,两眼往往不马上离开,看着你将碗中的面挑起翻拌,并不时的会叮咛几句,就是一定要将面拌透了再吃。可以感觉得到,他把自己经营的面,犹如艺术家对待自己所创的作品一样关爱。能这样全身心投入的人,是没有做不成事的。
后来,摊店合作经营,并入了湖滨楼饮食店,从此他的葱油面在湖滨楼以特色美点招徕顾客,声誉日增。品种仅是葱油面及开洋葱油面,都是干挑热拌。陈友志壮年之后发福,其形象如若画家戴敦邦先生见到,一定会喜欢,于他创作水浒英雄人物画像,真是个难得的模特儿。
听说陈友志在湖滨楼一直工作到退休。又听说在他作古之后,该店一度中断了葱油面的供应,原因是利润太薄,后来经了解,实际情况是:在早晨8时之前,为满足附近老顾客的需要,还是维持着供应一批的,在大批游客将到来之际,才摘牌告罄,可见其在老顾客之中魅力之大。
另一款与它风味迥异的葱油面,我是在重庆南路淮海路口,苏式面馆沧浪亭中吃到的。该店当时是新装修的门面,在沪上的点心店中,也算得上是气派非凡;堂内顾客如云,不是随到可以随吃,通常是要等候的。账台后墙的水牌上,标出各式面点的名称达几十款,面的浇头涵盖了鱼鳝虾蟹,鸡鸭猪羊,还有罗汉上素等诸多品种。环顾堂内端上桌的面当中 ,有一种面,面顶堆着一撮炸脆的香葱,还附带一撮清炒肉丝或者开洋。再从水牌中寻找,终于发现有葱油肉丝面及葱油开洋面两款,纯葱油面似乎是没有的。这两款面在就座顾客所点的当中,占比例甚大。我出于好奇,第一次在沧浪亭吃的就是葱油肉丝面。
也许是对老城隍庙陈友志干挑热拌的葱油面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因此眼前见到用作汤面浇头的葱油肉丝甚为惊奇。但尝过之后,倒也觉得风味别具:葱是下油锅炸到干而脆,却不枯焦,因此色泽呈墨绿色,中间还夹着些许近葱白的那一段,仍保持翠绿的色泽,葱白炸干之后是呈浅黄色,同一色调,深深浅浅,真是美;肉丝炒的过程中加了酱油,呈浅棕色;汤也是加了酱油的,呈棕红色,两者色泽调和,与那撮葱的颜色形成对比;这葱色的墨绿、翠绿、浅黄与汤色的棕红相混而又不相溶,故而汤色不污;随着升腾的热气,相伴阵阵的葱香;挑撮面入口,咀嚼下咽,口感润滑软韧,接着是葱的脆香,肉丝的松嫩,再喝口汤,鲜醇而回甘,味道真是好极了。
陈友志的葱油熬制,是在葱脱水起脆时,多一道工序,即加入酱油回烧,葱吸收了酱油后,色呈深褐色,并回软,味呈咸鲜;酱油在沸油中,免不了浓缩,并融进大量葱的香味,这在加入面中翻拌时,自然稀释于底料(精盐、本色酱油、味精,适量清汤)中,遍附面条上,由于葱已回软,也容易与面条粘附,因而吃起来口感肥润,满嘴生香,这就是当年陈友志为什么要反复叮咛顾客将面拌透的原因所在。
沧浪亭的葱油面虽说是汤、拌两宜,却以汤面见胜,若要拌面,则必须向服务员特别告知,否则端上来的必然是汤面;陈友志的葱油面是宜拌不宜汤,而作为拌料的葱油似略胜沧浪亭一筹。当然,这些仅是个人浅见,不足为凭。
去年我曾去过老城隍庙,经湖滨楼(按新的店招,该称:“湖滨美食楼”)见葱油开洋面已挂牌供应,唯价格不菲,每碗人民币10元,因是下午2时许,午饭才吃过不久,当然不会有想品尝的念头,但总觉得这面的价位似乎定得高了些。这样,原来的一批老顾客,多数必然被拒之门外,看来店家是打算专做外地游客的生意了。
后来有一天,我与老伴因出于好奇,决定专程前往去品尝一下,看一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从福佑路原“小世界”东侧的口子进入,一直向前,便可面对“湖滨美食楼”的店门,殊不料走到近处发现,竟又换了新的店招,名曰:“上海小吃人家”。走进店堂,账台前高挂的点心单上,没有“葱油开洋面”的字样,询问之下,果真又是不卖了,说是:“呒没人吃格!”仔细想来,也不奇怪,经常光临的老顾客,对这样的定价当然难以接受,少来乃至不来了;外地游客难得有机会来一次,大多是想遍吃各式美点,这样的一碗面吃下肚,实礅礅的,岂不扫兴!其实不单是葱油面,就是其他大部分品种,它们的基本顾客,仍应该是在上海定居,已成为“本乡本土”的那些人。他们每一次来,在原先遍吃的基础上,经筛选,只挑自己喜欢的一二个品种,纵然还有喜欢的,亦可从容地以待下一次。作为上海特色的那些吃食,如若没有上海当地人捧着、爱着,能行么?
葱油面没有吃着,却被吊起了胃口,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到“沧浪亭”去。店在淮海路思南路西侧,从重庆南路搬迁到此,一晃也已经有八九年了。
到那里正值午市,堂内将满座,我和老伴见缝插针,总算也找到了座位。我走到账台前,见显眼处竖着一方木牌,上书二三十款面的品种,浇头都是小锅现炒,显然是向顾客特别推荐的;再朝账台后高挂的一块大牌子上看,“葱油肉丝面”、“葱油开洋面”名列在榜首,价格都是人民币6元,横向比较一下,传统的爆鱼面定价是8元,在淮海路这样的繁华地段,又是一家老牌名店,这价位真算是便宜的了。
我买好面券就座。不久,见端上来的面,大碗、宽汤,一如既往;面顶堆的葱,一片碧绿,象是刚泡开的一撮秋茶,有别于春茶的娇嫩,显得壮实。辨别一下:选用的葱,不是那种纤细的白米香葱,而是普通的小葱。不知是否为追求这一片碧绿的效果,葱显然在油中熬到未及脱水至脆时,就提前捞起来了。中国烹饪向来难求一律,“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嘛,是不宜以己律人的。总算是久违了几十年的佳点依然有得买,犹如与阔别多年的老友重逢,见其容光焕发当然好,若是形容憔悴,只要人在,相信迟早也是能调理好的,因此总是一件高兴的事。
吃毕离座,环顾四周,多数桌上有点这一款面的,可见受欢迎的程度,不减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