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6期
孔子:一个影响中国人饮食的人
作者:佚名
一、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提倡饮食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是孔子饮食观的主流,这类论述较多。在《学而》第14章中,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好),居住不讲究安逸舒适,思维敏捷,行动迅速,言语谨慎,经常向学问好、道德高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就称得上是真正好学上进的君子了。”可见孔子把艰苦朴素的生活列为君子的重要道德标准。
孔子是这样教导他的学生们,而他自己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常常是“发愤忘食”(述而篇第19章),以苦为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第16章)。池觉得:“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其中就有许多乐趣。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过眼云烟。”
正是基于上述观点,因此孔子对饮食节俭、以苦为乐的人则予以高度赞扬:“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第11章),孔子称赞颜回(颜渊)说:“颜回呀,多么贤德啊!一竹碗饭,一瓢子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艰苦的生活,而颜网却以苦为乐。多么贤德的颜同啊!”所以孔子一直视颜回为自己的得意门生。一直被后世尊为孔(丘)孟(轲)颜(回)曾(参)四大圣人之一,成为中国古代艰苦朴素的典范。
反之,孔子对那些一味追求吃喝的人是很不以为然的:“乐晏乐,损矣”(季氏篇第16章),孔子认为:“贪图享乐,大吃大喝,是有害的。”孔子说的这个“损”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损害社会风气,二是损坏身体健康。对那些只吃饭不做事的人更是持否定态度:“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篇第2l章),说他们“整天吃饱了什么事也不做,这种人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孔子的这些话到今天仍然有积极意义。
在饮食问题上,孔子对那些口头上论道,而实际行动却追求锦衣玉食者也是鄙视的:“土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篇第8章),孔子认为:“即使有志于探求真理,而却又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与他论道的。”
二、饮食要服从“礼”的要求
孔子一生推行周礼,崇尚礼法,在饮食方面也不例外,也要服从“礼”的要求。在这方面,孔子的论述较多,但现在看来,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本着取精华而去糟粕的态度。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乡党篇第18章),孔子对君主赐给的食物,一定要摆正座位先尝。对君主赐给的生肉,孔子一定煮熟了先供奉祖宗。君主赐给的活动物,孔子一定把它饲养起来。侍奉国君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时,孔子自己一定要先尝一尝,让国君放心吃。真是诚惶诚恐,毕恭毕敬。“有盛馔,必变色而作”。(乡党篇第24章),孔子参加盛大的宴会时,必定很庄重地站起来表示恭敬。孔子同老年人一起宴饮时,特别尊重老年人:“乡人饮酒,仗者出,斯出矣。”孔子在同本乡人一起宴饮结束后,一定要等老年人都离开了,自己才能离开。
孔子在祭祀神灵前,一定要斋戒:“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文中的齐指的是斋戒,明衣就是浴衣,布指麻布。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斋戒时要沐浴,要穿专用的浴衣,而且是麻布做的浴衣。斋戒时要改变平时的饮食习惯,不吃荤,不饮酒。要从卧室里搬出来.不与妻妾同房,严格服从“礼”的要求。
在为父母守孝期间,更是要素衣素食,表示哀悼。孔子曾批评他的学生宰我说:“……食夫稻,衣夫锦,于女(汝)安乎?”(阳货篇第2I章),意思是说:“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就吃白米饭,穿锦缎。衣服,你安心吗?”孔子甚至在办丧事的人家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子食于有丧之侧,未尝饱也。”(述而篇第9章),真是哀其所哀。
孔子的这些礼法、礼教在我们今天看来,显然不应效法,但也不能用令人的眼光来苛求2500多年前的古人。
三、讲究饮食卫生、注重烹饪技术,提倡饮食文明
孔子在饮食问题上,主张节俭,反对大吃大喝,但同时也讲究饮食卫生,注重烹饪技术,提偈饮食文明。表现在14个。不字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髓而 ,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乡党篇第8章),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粮食不嫌整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食物放的时间太长变质了,鱼肉腐烂变坏了,都不能吃。食物变色难看了不能吃。食物气味难闻,不能吃。烹饪得不好,不能吃。食物不当时不吃。切割不整齐的肉不吃。调味品不当,不吃。席上肉食虽多,但也不过食。酒不限量(因人而宜),但不要喝醉。从集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怕是假酒和不卫生的肉。吃完了,姜不撤除,可以吃一点过过口,但也不能多吃。此外,老夫子还提倡“食不语,寝不言。”(乡党篇第l0章),“席不正,不坐。”(多党篇第12章)
孔子的上述观点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食论。在“文革”中搞“批林批孔”,搞断章取义,肆意歪曲孔子本意,大批特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说孔子追求地主阶级的生活方式,实在是冤枉。今天我们应该还孔子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