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1期

客家“长命菜”

作者:连允东




  在客家祖地福建宁化地区有道鲜为人知的节日美食,那就是又甜又滑的年饭菜——长命菜。
  “长命菜”顾名思义,食之长命百岁,健康长寿。可想而知这肯定是营养丰富,有益健康的一道菜。你也许会误认为是大鱼大肉或是山珍海味,其实“长命菜”的主料是来自山野的平平凡凡的农家菜——芥菜。
  我的家乡在闽西北的小山村,春暖夏凉,气候温润,冬季日照时间较长,很适宜芥菜的生长。朴实勤劳的乡民们喜欢种植那易活、大个、粗放的芥菜。每每金秋时节,家乡的田头坎尾,渠旁河畔,菜园荒地,那一片片、一层层的绿意舒舒坦坦地铺展开去,举目望去是一个又嫩又绿的芥菜世界。秋风拂过它绿里发紫的裙叶,宛若一层绿色的毯子,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让人心醉。
  说实话,我对那碧绿鲜嫩的芥菜是情有独钟的。在20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饥饿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那时家穷,7口人吃饭,全靠父母每天生产队挣18个工分(大概相当于人民币3角2分钱)来维持生计。童年的我常常感到肚子饿,母亲为了让我们全家填饱肚子只好用自种的芥菜加入少许的大米熬“芥菜羹”充饥。因肚子里油水太少,吃了“芥菜羹”肚子的油水刮得更多,饥饿感更强,但有什么办法呢?人口多、劳力少,家里年年超支,谷子被关在生产队仓库里,7口人一天才3斤大米,平均每人一天不到半斤米,只好一日三餐都吃“芥菜羹”配地瓜,以至吃怕了“芥菜羹”。但这普普通通的芥菜毕竟给我们带来过温饱和希望,让我们全家战胜了饥饿,度过了荒年。
  “辛苦一年,指望过年”,这是家乡流传的一句俗语。辛辛苦苦劳作一年的乡民们,平时省吃俭用祈盼能过上一个丰盛年。因此,家乡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尽可能改善生活,蒸酒做糕,宰猪杀鸡,买鱼购鸭,高高兴兴过大年。而家家户户除了做好鸡、肉、鱼及其它菜肴外,必须要有一道“长命菜”。母亲是烹制“长命菜”的好手。每至年三十,母亲在准备祭祖和年饭时,白天,就把宰好洗净后的鸡、猪肉等整只整块放进锅中煮,煮熟后,就在滚烫的汤中投入洗净的经霜的又嫩又大的芥菜(有时也放入些许萝卜),芥菜不能切碎,要整片煮熟,文火慢慢煮。当芥菜飘香,热气腾腾时就可起锅。起锅后,母亲在鸡上加一条鸡肠和一片“长命菜”,装好端端正正地放在祖宗牌前,虔诚地烧香点烛,放鞭炮,然后跪拜、祈祷。之后让我们全家食用。趁热食用时只能撕开而不用切(乡民们称之为“长命菜”,取“长命”之意)。咀嚼那甜滑可口、香味纯正的长命菜就闻到了浓浓的年味,感受到了生活的温馨,看到了新年的希冀。芥菜尽吸油腻,清淡口味,食之细嫩滑爽,芳香滋润。那美味可口胜过宴会的百种佳肴,难怪连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赞叹道:“秋来霜露满东园,芦服生子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倾向芥菜之鲜的东坡先生诗中之意说,萝卜与芥菜之味美于鸡肉猪肉。
  芥菜自古有之,早在《礼记》中就有记载:“脍,春用葱,秋用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它有“通肺豁痰、利膈开胃”之功效,治胸闷咳嗽之症。据食品科学研究表明,芥菜的钙、铁、硫胺素含量很高,胡萝卜素甚至超过大豆十几倍。可见,用带有浓浓乡土气息的芥菜烹制而成的“长命菜”,不仅是一道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节日美食,而且是具有药用功效的绿色食品,深受广大客家人的喜爱,甚至连台湾客家人也有过年食“长命菜”的习俗。“长命菜”不仅蕴涵了延年益寿的科学道理,而且还折射出勤劳朴实的客家人热爱生活,渴望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