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汉中面皮四大怪

作者:赵国华




  提起汉中面皮,足让人津津乐道,如同重庆火锅,茶余饭后有谈不完的情趣和感受。
  汉中人把面皮可以说做成精了,你要想在汉中开个面皮店挣点钱,没有十八般武艺,不交三五年学费就别想出人头地。凡是生意火爆的店家,哪个不是经过十年八载的打拼才成为老江湖,一门心思研究绝招,把味道调的可口又可乐,让你吃了还想吃。
  汉中面皮派系纷争很激烈,豪爽派、温柔派分庭抗争,三分天下各得其一。一般来说,男人多喜欢豪爽派:热吃,汤多味浓,面如腰带,刀枪藏身(土豆丝、豆芽垫底),辣椒麦片状略带焦糊。壮汉见了大有三碗不过岗之势,食之,力大无穷。女人天生温柔,自然选择温柔派:凉吃,汁少味鲜,皮切细丝,绿叶红花配(绿叶菜加胡萝卜丝盖帽),淋芝麻红油。淑女细挑慢咽,一盘果腹,生津开胃,柳眉舒展,情意涟涟,回味无穷。
  在汉中吃面皮,见了熟人要主动买单,自然是男的为女的、少的为老的、上级为下级。这买单是一种理性回归、情感交融。男的给女的买单,是因为女人好哄,小钱但不小气;少的给老的买单,是因为孝道,绵薄之力显真情;上级给下级买单,是因为到了大排挡,就没那么多规矩,平易之中多友谊。
  面皮吃久了,你会有种多见少怪、见怪不怪、怪也不怪、不怪才怪的感觉,领悟出汉中面皮四大怪:支个台台街边卖、碗碟要用薄膜盖、米面皮比面面皮卖地快、想吃面皮比喻爱。
  第一怪,多见少怪,支个台台街边卖。在汉中的背街小巷或夜市,支个炉灶、案板、几张桌凳,添一盒蒸笼和一把铡刀,生意就摆开了。这是投资最少的饮食生意,本小利少,只要吃得了苦,什么张黑娃、李幺娃、王二娃面皮店准能开业。只是开的、关的,来的、走的,赚的、赔的,各有苦乐罢了。
  第二怪,见怪不怪,碗碟要用薄膜盖。自从有了食品袋,面皮店向传统发起了“革命”用上了碗膜,成为汉中饮食业的龙头老大,一个小店一月用上二三万个袋子不在话下,有的人靠它翻了身,当上了款爷或富婆。碗膜的用途是保护食客的卫生安全,便于清洁碗碟,减少用劳。
  第三怪:怪也不怪,米的比面的卖的快。地处南北分界线、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汉中,盛产稻米,浓郁的地域特色构成了风味独特的美味食品,大众素以米食为主,面食为辅。汉中面皮有米面皮和面面皮之分。米面皮是用大米浸泡磨浆用竹笼蒸,面面皮是用面粉洗净调成糊状用平底锅烫,形状像张皮,取名面皮。困难时期,面皮是居家招待客人的佳肴。历史几经演变,米面皮引领潮流的霸主地位有增无减,本意上讲,汉中面皮指的是用大米做成的面皮。这种把米变成面的怪吃法,于情于理之中就不足为怪了。
  第四怪:不怪才怪,想吃面皮比喻爱。吃面皮能成瘾,一点都不夸张。早点大排挡菜豆腐面皮其乐融融;中餐酒店鸡丝面皮缤纷夺目,贵人吃龙虾、喝茅台,兴致中要盘汉中面皮子保准剩不下;夜幕下的汉中,面皮子更热销,东门桥有个面皮摊,下午4点后开张,晚上八九点最忙乎,摊主人也漂亮,调味的动作出神入化,有绅士风度的男人常常开着小车带几份捎回家讨好老婆。在汉中不吃面皮就怪了,无论是出差公干的,还是商贩进货的,或是旅游度假的,你问他回来第一件事想干啥,很多人准会说想吃碗汉中面皮子。有次,一个同事出差半月刚回来,朋友们开玩笑说:“想老婆就像吃热面皮,那个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后来这竟成了饭桌上的小段子,朋友出差回来接风洗尘,干脆把“想老婆”改为“热面皮吃了吧”,大家心领神会,捧腹一笑了之。
  汉中面皮在城乡演义着一首民谣:勤劳致富支台台,东奔西走去发财。汉中面皮好味道,家常生活少不了。女人独钟不为怪,男人吃了不学坏。